摘要 本文基于对理论研究、国际共识、政策标准和具体实践的分析研究,从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两个角度确定社区发展治理的特征标签,针对社区标签,在 Gis平台中利用 POI、“三调”等数据,对社区发展治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八个方面的特征,再采用 Matlab 软件进行编程,实现 K-means 数据聚类,最终推导出基于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特征的社区类别,进而实现对成都市全域社区的精准化分类施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对作为基本管理单元的社区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落实国家大政方针,建设和谐宜居家园,实现基层和谐稳定。 成都市为推动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下沉,进行了一系列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性探索,首次将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明确社区发展治理是指涉及社区的多类主体通过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促进社区精神凝结,满足社区需求并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经过近年的探索,在社区治理体制、提能增质、服务供给和共建共治等方面均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成都市社区数量庞大,社区发展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社区占比较小,同时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人群类型复杂多元,还需通过精细化治理提升全域社区治理水平。 本文将基于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特征,创新探索成都市社区分类,指导不同类型社区差异化发展与治理。 01 社区分类的意义与目的 1.1 推动社区精细治理与精准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人口流动的加快,社区人口的构成越发复杂,服务需求愈加多元,社区差异不断加大,发展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社区分类有助于把握每类社区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产业、社区环境、社区治理主体等方面的特征,实现精细治理、精准发展,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 彰显社区特色,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分类有助于有效把握社区特征,根据社区多元的发展需求,针对性、特色化、高品质地营造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社区空间等,形成并强化社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同时,社区分类将有助于找准不同类型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明确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核心主体类型和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02 社区分类的方法和思路 2.1 社区分类的主要方法 社区分类有多种角度和方法,传统的社区分类一般以社区的外在物质表现形态与居民的身份为依据,主要有四种社区分类方法:按主导功能分类、按人口特征分类、按邻里关系分类、按居住环境和形态分类。 按社区主导功能进行分类,可以较好地表现出社区的特征和社区居民的共性,但对深层次的社区发展和邻里关系的关注不够。邹晓燕基于主导功能,将济南市的社区划分为文教型社区、商业型社区、生活居住型社区、工业型社区、其他型社区五类。 按社区人口特征进行分类,可以较好地反映社区中人的特征,但社区分类界限不够明确,涵盖面相对较窄,且对社区中人员身份的划分易造成不必要的社会问题和阶层分化。熊常君基于人口特征,将我国社区分为原住民社区、混态社区和移民社区三类。 按社区邻里关系进行分类,可以较好地反映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但往往忽略了对以产业发展为主的社区和其他人员流动较大社区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沃伦夫妇(Rachelle Warren & Donald Warren)基于邻里关系,将社区划分为整合型社区、教区型社区、散漫型社区、躁动型社区、暂时型社区与紊乱型社区六类。 按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和形态进行分类,可以较为精准地把握社区中的物质空间和居民发展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对社区精细化分类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社区边界难以确定等问题。原珂基于居住环境和形态,将我国城市社区划分为传统街坊式社区、单一单位式社区、综合混合式社区、过渡演替式社区和现代商品房式社区五类。 总的来说,以社区某方面的主导特征来对其进行分类,结果差异性较大。运用基于社区发展治理的社区分类方法,可以综合、全面地考虑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特征,形成具有复合性、针对性且能进一步指导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社区分类结果。 2.2 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的基本思路 关于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均已形成典型的学者研究和地方实践。在社区发展层面,根据游艳玲、黎熙元、徐永祥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社区发展是一种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选取有效的方法,制定可行的方案,推动社区成员的不断改造从而让社区变得越来越美好。 根据王巍、赵小平、张永理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社区治理就是国家和社会组织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其中,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活动、上海的缤纷社区计划、浙江的未来社区计划都较为典型,是融合了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特征的社区提升过程。 成都在探索超大城市有效治理过程中创新地提出社区发展治理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人为核心,基于各类人群的需求提出社区发展的目标,以此吸引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通过人的聚集带动更多资源来推动目标实现,进而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