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产业社区 该类社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和各区(市)县产业功能相对集中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以传统工业园区为主。社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存在人员流动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针对生产职能的产业服务空间和双创空间。 社区以打造 “开放包容、产城融合”的场景为目标,采用社企合作和三社联动的治理模式,重点完善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丰富消费业态,提升产业空间及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营造,提升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丰富性和品质。 5.4 农村新型社区 该类社区主要位于农村已实现集中聚居的区域,社区内居住环境较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农村新型社区,虽然通过土地整理让村民住进了更好的房子,但仍面临农民思想转变难、习惯变化难、行为参与难的问题,同时,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一定缺口。 社区以打造“全民友好、产业兴旺”的场景为目标,主要采用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联动以及社区与社会企业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同时辅以居民互助的社区治理模式,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提升设施品质,增补特色型服务设施,同时持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5.5 资源型村落 该类社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龙泉山、部分坝区、东部丘区等具有一定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或旅游资源的区域。社区“农业 +”产业发展较好,但社区整体空间品质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区以打造“青山绿水、美田弥望”场景为目标,主要采用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联动和社会企业合作的模式,同时辅以居民互助的社区治理模式,重点增配“农业 +”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设施,打造特色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推动农村聚居点和新型林盘建设。 5.6 自然村落 该类社区主要分布在龙泉山区域、东部丘区,村落较为老旧。由于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配套成本太高,污水排水管网的改造难度大,部分区域居民居住的环境品质差,同时,由于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社区出现大量“空心村”等现象。 社区发展治理将以打造“邻里守望、蜀风雅韵”的场景为目标,以社集联动为主,同时辅以居民互助的社区治理模式,重点增加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服务,推动传统聚居空间的维护更新,塑造蜀风雅韵、茂林修竹的林盘院落场景,延续由宗族关系和地缘关系维持的熟人社区文化特质。 06 结语 社区分类要着眼于客观实际,服从于社区发展治理的基本规律,围绕人的需求进行分类研究,要对社区发展治理的特征进行预判,尤其是要研究社区中人的特征。此外,由于数据具有片面性和过高的相关性,要避免唯数据论与分类方法的单一复制,以免造成“南橘北枳”。 最后,研究发现,借助 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在完善的数据支撑条件下,未来社区分类工作可采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方法,较好地实现对社区特征的把握,精准化、科学化地实现社区分类研究。 社区分类是辅助社区发展治理精准施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中重点问题的分析,并将之作为社区分类的基础,可以提高社区发展治理的导向性,便于针对性地提出每一类社区的发展治理举措,实现社区分类与社区发展治理的无缝衔接,从而保障针对性治理方法的落地实施。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