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社区发展治理导向下的社区分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12-22 | 6448 次浏览 | 分享到:


2.3  基于社区发展治理的社区分类思路


基于成都市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工作特征,从文献研究、国际标准、相关政策、具体实践等方面着手,归纳总结社区发展层面和社区治理层面的特征标签。标签作为社区类别的重要表征,是社区特征的集中呈现,也是社区分类的关键要素,结合各类标签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数据,形成社区发展需求评价和社区治理主体作用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成都市社区分类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社区发展治理指引(图 1)。


图1 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指引技术路线图



03

社区发展治理标签研究


社区发展治理是以社区发展为导向,以社区治理为手段,与社区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因此,社区发展治理的标签研究将从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两个维度展开。


3.1  社区发展标签研究


从 18 世纪末德国的救济制度和 19 世纪末英国的邻舍互助组织发展开始,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和研究社区发展的重点。联合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也持续关注和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发展。


梳理国家层面—四川省层面—成都市层面关于社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发现理论研究、国际共识和政策标准均关注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和物质空间环境优化提升两大方面,人文社会环境包括提升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社区产业、社区信息化等方面;物质空间环境包括提升社区设施、社区环境、社区建筑、社区交通等方面。


梳理总结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上海、浙江、台湾等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不同城市社区发展的侧重点虽有不同,如新加坡市提出构建“开放包容的绿色社区”,持续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多维度地推进社区绿化;中国台湾提出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从环保生态、社服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和产业发展六个方面提出社区发展目标;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明确未来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和治理场景的营造目标。但是各地实践过程中均关注社区生态、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空间、社区产业、社区安全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理论研究、国际共识、相关政策和各地实践可知,社区发展涉及社区全要素,不同类型的社区发展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以人为核心,聚焦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空间和社区产业五大方面。


其中,社区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两项细分标签;社区文化包括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两项细分标签;社区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市容环境两项细分标签;社区空间包括居住空间、通行空间和休憩空间三项细分标签;社区产业包括产业动力和营商环境两项细分标签;各有其特征。


3.2 社区治理标签研究


社区治理的关键是凝聚社区相关的多元主体,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而如何凝聚治理主体,则与社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息息相关。根据许学强、汪毅、顾朝林、李志刚等人对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的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社会空间结构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社区由无数个邻里构成,社会由无数个社区构成。


社会空间结构受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因素、行政管理单位和经济产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聚焦社区层面,社区空间结构特征有效地影响着治理主体的特征,进而成为影响社区治理成效的关键。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区治理理论随着社区治理实践的开展而逐步完善,产生了与社区空间结构特征息息相关的三大典型社区治理模式,包括社区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合作治理模式。


我国社区治理将以合作共治模式为主,但因合作共治主体的不同,同时各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意愿不同,社区治理模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为了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不同主体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基本权责和核心职能的文件,逐步明确街道乡镇党委、基层党组织、社工、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区规划师、物业企业、经济组织等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权责与职能。


在合作共治的模式下,不同城市开展了特色化的多元主体共治实践,较为典型的有:杭州拱墅区提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方协同治理;上海浦东新区在“缤纷社区” 计划中提出,在社区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上层为政府部门,中层为社区代表,下层为居民、居委会、专业人士、社会组织、企业;北京朝阳区提出政府、居委会、居民、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五方共治模式;成都市武侯区提出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根据社会空间结构及社区治理理论研究、相关的政策标准和各地实践可知,社区治理标签特征主要体现在共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方面。当前,参与社区共治的主体可分为四类(表 1),包括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治理主体、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职能的治理主体、以提供社区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治理主体,以及在社区内生活的社区居民。

表1 社区治理主体特征汇总表



04

社区分类研究过程


4.1  研究范围与数据处理


研究范围为成都市全域,以成都市社区一级的行政区划为分析底图,包含 4 357 个城乡社区。结合表征社区发展需求和社区治理主体作用的标签确定基础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采用的数据源包括成都市全市 POI 数据、“三调”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社区基本情况平台数据以及其他专类数据。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