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设计探索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11-01 | 51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

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市在对产业区近百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以解决产业区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根本目的,在双循环战略、创新引领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等背景之下提出的全新探索。从历史纵深来看,产业功能区是产业区3.0 版的代表;从时代背景来看,产业功能区是顺应时代背景的产业区发展新路径。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年规划工作的总结,结合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提炼出围绕产业生态构筑、核心功能筑强、创新能力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四大方面的规划设计经验。


全球产业区已经有上百年发展历史,传统园区逐渐显现出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功能定位缺乏统筹、配套设施不足、特色风貌缺失、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


2017 年,成都市总结产业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结合产业发展基础,以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协同发展的“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为目标,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产业功能区,以产业功能区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实现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深远。


01

产业功能区提出的理论基础


1.1   顺应产业区理论研究趋势


“传统产业区”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9世纪末提出,源于英国东南部以手工艺工场和家庭作坊为主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共用等物质的交换共享。随之发展形成的工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强调通过集聚降低中间成本,从而带动区域发展,但其本质上都是强调企业在地理区位上的集聚,而缺乏对企业间功能联系的强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区的发展越发重要,随之诞生了“新时代产业区”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 “创新集群”理论等,强调企业分工专业化,研发投入、内部创新、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2004 年,袁政提出了“产业生态圈”理念,强调产业生态圈是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将形成围绕企业生产联系、科技创新、精准服务、多元劳动主体以及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


综上所述,理论研究强调从简单的关注经济增长,发展为更加关注各类经济实体的网络化分工及创新融合,并适度打破简单的因地理集聚而形成多维网络的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顺应了产业区理论的发展趋势,打破了传统园区各类要素仅仅是简单地空间集聚的模式,将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资源要素、功能设施等有机地组合成具有强关联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和供应链,并在空间上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高效协调的先进要素集聚区。


1.2  顺应产业区发展趋势


1.2.1 从产业区 1.0 版到 3.0 版


19 世纪中叶,工业生产开始呈集聚趋势,出现了产业区的雏型,形成了一系列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快速重建国家经济体系,发达国家的现代工业区迅速发展,这些工业区多位于城市近郊,以重工业、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门类。伴随着相继出现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自主创新、环境协同、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性,并加快推进工业园的转型升级,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一步将产业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并转型为集研究、生产、居住为一体的科技园区。


我国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相似,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里几乎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产业区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之初,以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开始出现,以低地价、低劳动力成本、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投资,但其“飞地”式的建设模式,造成各类设施严重缺乏,产城分离严重。


1984 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获批,开启了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大门,开发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承载地,并对城市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相比于工业区,其更加关注服务配套建设以及强化产城融合。当前,我国先进的产业区正在向城市新区发展转变,以城市空间品质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反过来促进产业发展,并融入全球、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综观国内外产业区发展的历史,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和存在着众多类型的产业区,但因其所处时代和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类产业区并非完全的阶段更迭和替代关系,但是总结产业区上百年的总体发展历程,仍可窥探到其由 1.0 版向 3.0版演变的规律(表 1)。


表1 产业区发展阶段对比


产业区 1.0 版以传统工业集中区为代表,是各类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生态,缺乏空间品质和园区配套。产业区2.0版以早期的经济开发区为代表,是企业围绕特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合,开始关注空间品质提升和园区配套,但是企业间的生态关联性较弱。


产业区 3.0 版以产业功能区为代表,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以良好的空间品质、服务配套、氛围培育等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强化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耦合。


1.2.2 产业区 3.0 版的发展路径


受限于环境资源等因素,并非所有的产业区都会进行迭代演进,也不一定是严格地依序演进。但通过产业迭代更新、优化城市功能、园区生态构建等多措并举,产业区在不同的阶段均可实现向 3.0 版的提档升级。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