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设计探索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11-01 | 520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个转变”:一是总体发展逻辑转变,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聚集,通过人力资源提升吸引企业汇聚,进而带动产业繁荣,最终实现“人、城、产”和谐发展;二是实现经济组织方式的转变,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实现空间组织方式的转变,按照产城融合的布局模式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来实现产业功能区的高品质生活。


3.2  构筑产业生态:放眼未来、强链补链


成都市对产业生态圈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刻画。产业生态圈的价值体现在战略引领和头部企业带动下,生产、服务、人才、技术、资金、物流等要素资源高效集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链交互增值,从而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多维生态系统。


主动融入产业生态圈,实现错位发展。同一产业生态圈内的产业功能区,应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加强功能区之间的互动协同联系,推动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格局。如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中的各产业功能区,应突出产业特色,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吸附上下游关联企业加速聚集,实现功能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中的各产业功能区,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强化产业关联,以细分领域的协同共同做强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把握未来趋势,聚焦细分领域,构建产业链。树立未来需要什么就主动创造什么的开放思维,深刻把握产业的未来发展、竞争态势、市场前景、技术更新等趋势,深入分析、充分判识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聚焦突出重点,明确产业细分领域。科学拆解产业链与价值链,制定产业功能区“两图一表” (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招商名录表),并进行动态优化,与城市功能布局深度匹配。


围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通过保障土地供给、预留产业发展空间、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企业配套服务、支撑核心技术导入与创新平台布局等方式,积极招引关键龙头企业、平台型机构、赋能型企业与企业平台等,吸附上下游关联企业,做强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与左右岸协作,实现 85% 以上产业配套在产业功能区内解决。


完善上下游配套,补齐产业链。完善功能区政府服务、金融服务、企业运营服务等一般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并优先布局在产业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数量根据产业功能区规模而定,一般一个产业社区设置一处。围绕主导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和规模能级等,加快推动特色化产业服务设施高标准差异化配置。尤其是加强标准厂房及专业楼宇的设置,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效率。


3.3  筑强核心功能:站高谋远、功能复合


立足城市战略地位。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战略方向引领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城市通过鲜明功能定位促进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集聚,形成鲜明的产业方向,促进产业加快培育;同时,优势领域的产业集聚为城市功能的形成和能级提升创造了动力源泉。因此,产业功能区应站位战略全局,立足区域和城市发展,找准与区域发展定位相契合的城市功能。


筑强产业功能区核心。从空间上看,产业功能区内根据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划定产业社区,作为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基本单元,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一个产业功能区内可划定多个产业社区,一个产业社区聚焦一个细分领域。将以生产制造、创新研发、商业商务等功能为主、居住功能为辅的区域划定为产业社区。产业社区空间规模一般为 1~5 km2,人口规模一般为 1 万 ~5 万。


打造活力街区,激发城市活力。结合 TOD 站点、高品质科创空间、各级商圈等打造功能复合的活力街区,并鼓励在街区内将商业、办公、文体、娱乐、社区服务等不同功能进行有机混合。充分活化利用各类剩余空间,通过轻量更新设计的方式,植入休闲、交往、生活服务、文化、游憩、消费等多种功能,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提升街区活力。鼓励结合自身文化资源、景观特色等,在城市中心、区域中心、商圈等区域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的用地规模一般为 0.5~2 km2。夜间经济集聚区应培养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引导分时段多功能复合利用。


3.4  提升创新能力:多元空间、营造氛围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引进研究院、技术平台等创新中心。联合周边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校、院、地、企合作,打通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应用转化”的创新产业链。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吸引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入驻,打造创新中心。


依据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需求,建设差异化的高品质科创空间。高品质科创空间是以完善的创新链和服务链为核心,推动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功能快速形成集中承载地和引爆区,是产业社区的典型示范。各类产业园区转型为产业功能区,必须依托高品质科创空间聚集创新资源。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及功能布局等,利用知识型、产业型创新空间与资源,建设差异化的高品质科创空间。一个产业功能区有多个高品质科创空间,每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应由一个或几个连续的街区组成。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