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气候韧性国土空间和城市的中国模式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02 | 246 次浏览 | 分享到:

(1)生态底线而非行政“红线”

国土空间上存在多样化的竞争性过程,比如洪水、农业开垦、虫灾及野火蔓延、城市扩张等,各种过程都需要空间。空间博弈就是如何在竞争性过程中协调土地和空间的利用,形成多利益群体共赢的优化格局。在以往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生态总处于劣势。因此,需要给生态以“先手”,方可做到“生态优先”的开发建设。“先手”的依据是“生态底线”而非没有科学依据的行政“红线”。这个底线就是最低的ESP,用于划定关键的生态空间,整合地质、水、生物栖息地、遗产保护、休憩资产保护等安全格局。这便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论。而其中气候韧性是这个安全格局的核心,尤其以水过程为基础。

(2)判别水过程为核心、多过程、跨尺度的ESP,作为构建气候韧性生态基础设施的科学依据
各类ESP整合在一起,构成了综合EI建设所需要的空间范围。基于此,实施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解决问题,针对关键区域,高效进行具体的生态修复。在此过程中,需要从多过程和跨尺度的角度来判别和构建ESP,包括国域尺度、区域尺度、城区尺度等(图1)。季风性气候特征决定了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河流水系必须有宽广的河漫滩和季节性湿地来应对旱涝交替。从生态和气候韧性科学角度来说这便是“冗余”[35-36]。研究表明,中国河流水系的冗余空间需要通常年份淹没区的8倍左右,占国土面积的6.2%[37]。这意味着中国江河的所有圩区都需要成为可淹没区域,才能实现流域内的气候韧性。从今天农业占GDP贡献率仅7%的事实[38]和大量圩区土地撂荒的现实来说,“破圩还水”完全可以作为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策略来考虑,相较于每年数以千亿的防洪工程来说是更可持续的选择。这样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需要通过法规来保障,过去十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范,明确提出要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主要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形成总体国家ESP,这是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根本保障。
图片
 图1  跨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示例
Fig.1 Example of cross-scal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注:基于自然保障气候国土和城市的韧性。

在区域和城区尺度上,以北京市为例,为解决城市无序蔓延,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市政府以ESP为基底,构建了开发保护新格局,其中,水安全是核心和基础。北京市还专门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这一格局不幸在2012年的7.21暴雨中得到了验证,79人的罹难场所与这个生态安全格局高度重合,说明了其在保障城市气候韧性中的重要意义[39]。北京近几年通过关键地段,包括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如永兴河的自然化改造来提高城区洪涝的适应能力(图2)。2023年的降雨强度远比2012年的大,但损失却小得多,这从侧面说明了北京市的气候韧性有所提高,当然这还有待更科学的验证。

图片

 图2  永兴河生态化改造过程
Fig.2 Ecological renovation of the Yongxing River
注:将蓝绿分离的水泥排洪渠(2013)改造成蓝绿交织的海绵廊道(2022),有利于提高北京城市的气候韧性。

3.2  汲取中国传统智慧,提炼基于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模块,组合构建韧性城市的EI

基于自然构建气候韧性城市的第二大关键难题,如何发展NbS技术,并构建具有高效和综合效益的EI。基本路径是萃取传统生态智慧,将其科学化和模块化,组合设计构建整体化的EI,发挥其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设计基于自然的整体化生态工程技术模块
中国传统智慧中包含丰富的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基于自然的整体化工程技术,从而实现高密度人口和在有限资源下的生产生活过程的可持续性。这些生态智慧体现在造田、理水、营城和建房诸多方面。为满足当代规模化建设需求,将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进行“模式提炼—增强设计—运行检测—标准化工程模块—规模化应用”[40],从而适应大规模构建EI的需要。水过程适应和调控设计是这些整体化技术模式的核心,比如梯田、矮堰、陂塘、基塘、垛田等模式。多年的研究发现,通过水过程的调控设计,可以构建功能综合的有机生态系统单元,再通过这些单元的组合,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复合生态功能的整体性EI(图3),提供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多样化生境营造、提高生物质生产和碳汇、调节旱涝、净化水土、管理洪水、适应海潮、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以及提供居民休憩空间等[40]。形成山坡上水土涵养的梯田、溪流的堰坝陂塘、田园城镇池塘,三角洲及滨水的基塘,丰水湖沼的垛岛等多种水适应工程技术模块。

图片

 图3  EI工程技术模块形成过程

Fig.3 Formation process of 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odules

注:在传统农业文明技术启发下,以水过程的调控设计为核心,提炼基于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模块,作为构建气候韧性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单元。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