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概述 近年来,为了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两山”理念等国家战略方针落实于操作层面,政府从相关规划编制到机构职能重组,正进行着急剧的变化与探索,从国家、省和自治区、到市县相继建立起生态修复的职能部门。这些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与林业、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都可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拓展管理类型职业发展的新途径(图1)。 图1 生态修复工作相关的国家、省、市及区县的管理部门(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风景园林是将美学和科学原理应用于自然和建成环境的设计、规划、分析和管理的专业。生态修复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规划,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科都能在该专项规划中贡献力量。 02 生态修复规划特点 2.1 发展概况 2019年我国“两办”发文,明确要求编制实施生态修复规划之后,相关规划从局部地区走向全域化和系统化。2019年之前,以编制流域生态修复规划为主。2019年之后,从研究论文到实践项目,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图2)。学科分布广泛,最为集中的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图3)。 △图2 基于知网数据库的年发文量趋势图(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图3 基于知网数据库的学科分布图(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2.2 概念与体系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被认为是对一定时期特定区域生态修复工作的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生态修复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整体构架。目前开展编制的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4个层次。 2.3 主要内容 国家级生态修复规划侧重于整体谋划全国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顶层设计生态修复方针政策。省级生态修复规划侧重于承上启下、统筹协调作用。市县级生态修复规划侧重于实施,具有操作性和约束性(表1)。 表1 省级与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主要内容(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03 风景园林的角色担当 3.1 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 2011年确定地景规划,考量是从大地到城乡的景观规划,与现在的国土空间正好契合。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方向,对新兴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不仅各层级空间尺度匹配,而且形成从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再到项目设计的全方位支撑。 景观规划整合了自然空间的“要素-功能-尺度”(图4)。从空间要素的角度,我国编制生态修复规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从空间功能的角度,绿色空间除了生态环境功能外,兼具游憩、景观、防灾等主要功能。从空间尺度的角度,适合支撑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各层级总规的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图4 “要素-功能-尺度”关系图 3.2 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共通性主要表现在:1)规划范围与期限都是与其衔接的同级总体规划相一致;2)空间布局都是在建构从市县域到城区、以自然空间为主体的网络格局体系;3)生态修复方面都有确定重点修复区域和重点项目清单。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功能与目标、规划对象与内容等方面(表2)。 表2 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04 研究展望 4.1 生态资产评估 目前,我国各地生态修复的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修复资金筹措机制,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将生态学前沿领域GEP核算方法引入风景园林等人居环境科学,可以改变目前主流评价方法,存在指标交叉、重叠、界限模糊等现象,旨在建构统一评估体系的局面。然而,现有生态学的GEP核算方法,也需要融入风景园林等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从而应用于空间规划。 4.2 国际经验借鉴 从国际视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研究,基本也处于新兴阶段。目前缺乏对这些相关规划进行整合研究,以提供我国生态修复规划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这些不同国家积累多年的经验教训,如果进行比较研究,都将是我国生态修复规划制度建立与优化的宝贵财富。 05 结束语 新兴的生态修复规划和兼具生态思维、规划思维的风景园林,适合发展成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风景园林对生态修复规划的积极参与和探索,也将为专业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增长点,不仅拓展行业的业务板块,吸纳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人才,而且推动科学响应国家战略契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