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县委书记视域下:和美乡村打造、乡创运营与三产融合实践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10-01 | 68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项目策划与运营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是乡创运营的基础。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梳理,找出具有独特价值和吸引力的特色资源。例如,一些乡村可能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林、湖泊、古树等;一些乡村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如古村落、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将这些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和包装,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创项目。

引入“整村运营”“组团发展”等创新运营模式,将乡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例如,“整村运营”模式可以将村内的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运营管理,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组团发展”模式可以将多个相邻的村庄进行联合发展,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标识和品牌故事,提升乡村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通过全媒体传播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乡村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加强品牌保护,规范品牌使用,确保品牌质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进行线上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同时,结合线下活动,如举办乡村旅游节、农产品展销会、民俗文化节等,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提升乡村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在乡创运营中,通过举办黄龙岘茶文化节,提升了当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推动了乡村旅游和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利益联结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乡创运营的关键。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参与乡创项目,按照股份比例参与项目分红,让村民真正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服务业发展等,增加村民的经营性收入。

促进乡创项目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例如,将乡创与农业相结合,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将乡创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将乡创与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在乡创项目运营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乡村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鼓励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如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要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例如,福建省永泰县在乡创运营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三产融合实践: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

(一)产业规划与布局

明确主导产业是三产融合的基础。深入分析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乡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要求,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例如,一些山区乡村可以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一些平原乡村可以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种植等产业。

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对乡村进行产业区域划分,鼓励同类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例如,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交通便利、原材料丰富的区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布局在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在产业规划中,注重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以农产品种植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二产项目,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三产项目,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腰站子村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小麦全产业链,开发有机面粉、手工面条等高品质产品,同时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

(二)产业协同发展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三产融合的重要环节。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收购等方式,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同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电商运营能力,培养一批农村电商人才。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电商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农村电商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电商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例如,江西省奉新县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