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县委书记视域下:和美乡村打造、乡创运营与三产融合实践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10-01 | 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县委书记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本文将从和美乡村打造、乡创运营与三产融合实践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一、和美乡村打造: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规划引领与示范创建

乡村的未来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规划的编制至关重要。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调研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要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编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规划要注重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让村民参与规划过程,使规划更贴合乡村实际和村民需求。例如,一些古村落可以通过修缮古建筑、传承传统手工艺等方式,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村庄,集中资源进行重点打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推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宁海县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注重保护乡村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底蕴。通过打造一批和美乡村示范村,如前童古镇,不仅保留了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前童古镇通过修缮古建筑、传承传统手工艺,如木雕、石雕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典范。

图片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解决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问题。拓宽和硬化乡村道路,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通信网络覆盖质量,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好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例如,江西省奉新县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文明乡风与乡村治理

文明乡风是和美乡村的灵魂,乡村治理是和美乡村的保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树立文明典范,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文化活动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注重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减轻村民的人情负担。

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引导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乡村德治建设,通过道德评议、红黑榜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村务公开、政务服务、信息咨询等事项的线上办理,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透明度;推广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流通水平;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乡村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乡村发展空间。例如,浙江省德清县在乡村治理中,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村务公开、政务服务的线上办理,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二、乡创运营: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乡创运营的核心。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制定更具吸引力的返乡创业政策,除了创业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经济激励措施外,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指导、市场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广泛宣传家乡的发展机遇和创业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同时,加强与在外人才的沟通联系,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定期组织返乡创业座谈会等活动,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如农业技术培训、电商运营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等,提高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为本土人才提供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参与乡村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建立本土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土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精准引进专业人才,根据乡创项目的具体需求,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酒店管理、食品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引进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乡村工作。例如,四川省蒲江县在乡创运营中,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的水平,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二)项目策划与运营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是乡创运营的基础。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梳理,找出具有独特价值和吸引力的特色资源。例如,一些乡村可能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林、湖泊、古树等;一些乡村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如古村落、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将这些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和包装,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创项目。

引入“整村运营”“组团发展”等创新运营模式,将乡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例如,“整村运营”模式可以将村内的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运营管理,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组团发展”模式可以将多个相邻的村庄进行联合发展,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标识和品牌故事,提升乡村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通过全媒体传播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乡村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加强品牌保护,规范品牌使用,确保品牌质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进行线上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同时,结合线下活动,如举办乡村旅游节、农产品展销会、民俗文化节等,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提升乡村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在乡创运营中,通过举办黄龙岘茶文化节,提升了当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推动了乡村旅游和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利益联结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乡创运营的关键。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参与乡创项目,按照股份比例参与项目分红,让村民真正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服务业发展等,增加村民的经营性收入。

促进乡创项目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例如,将乡创与农业相结合,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将乡创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将乡创与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在乡创项目运营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乡村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鼓励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如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要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例如,福建省永泰县在乡创运营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三产融合实践: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

(一)产业规划与布局

明确主导产业是三产融合的基础。深入分析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乡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要求,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例如,一些山区乡村可以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一些平原乡村可以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种植等产业。

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对乡村进行产业区域划分,鼓励同类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例如,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交通便利、原材料丰富的区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布局在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在产业规划中,注重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以农产品种植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二产项目,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三产项目,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腰站子村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小麦全产业链,开发有机面粉、手工面条等高品质产品,同时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

(二)产业协同发展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三产融合的重要环节。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收购等方式,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同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电商运营能力,培养一批农村电商人才。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电商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农村电商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电商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例如,江西省奉新县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旅游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注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乡村民宿等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游客体验。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提升了乡村产业的附加值。

搭建产业融合服务平台,为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例如,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保险服务等。

图片

(三)党组织引领与利益联结

党组织在三产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三产融合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要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党组织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方在产业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确保农民能够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通过在产业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收入,通过参与合作社分红获得股金收入等。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旅游企业等的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山东省寿光市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结语与期望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和美乡村打造、乡创运营与三产融合实践等方面协同推进。县委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导者和推动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的生态宜居水平;通过乡创运营,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通过三产融合,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