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公开稿) 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锚定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一、持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一)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57万亩以上。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在整建制推进县打造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力争全省粮食单产提升2%左右。 (二)做好大宗农产品稳产保供。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基础产能,推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力争“四肉”产量增长2%。加强省级禽蛋保供基地建设,提高禽蛋供给能力,推动保供稳价。加快提升奶业产能,推进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强化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布局生产冬春喜温蔬菜等季节性缺口农产品,稳步提升自给水平。 (三)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探索建立林耕空间置换机制,有序推进60万亩园地和林地上山、耕地下山,把具备条件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抓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建成200万亩以上。加强传统梯田保护。 (四)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统筹农业科研资源力量。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崖州湾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南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水稻、玉米、油菜等突破性品种和制曲小麦、辣椒等特色品种选育。有序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生物农业。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应用与推广,提升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完善“数智黔乡1+3+N”应用服务支撑体系。 (五)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能力。新建55个病虫害监测点,加强统防统治,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实施㵲阳河、乌江等河道治理项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管理,推进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持续实施大豆、油菜种植补助政策。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支持马铃薯深加工和脱毒种薯繁育。支持产粮大县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农技推广体系等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 (七)构建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与节约长效机制。适度开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粮库”。推动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增殖渔业等生产水平。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疫病防控。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八)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常态化抓好“3+1”保障成果巩固提升。建好用好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年度监测范围,引导农户自主申报,动态消除风险。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抓好跨省务工交通补助发放,持续强化就业帮扶车间政策支持,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持续加大产业资金奖补力度。分类明确帮扶产业推进路径和政策。深入开展“组团式”“地域+领域”帮扶。 (九)优化完善帮扶政策。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持续推进“三机制一制度”建设,推动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方式“三转变”,探索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措施,丰富帮扶措施“工具箱”。创新志智双扶模式,实施技能培训“证书直补”,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探索建立欠发达地区帮扶制度,统筹粤黔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机制分层分类给予支持。 (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保障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推进万人以上安置社区“一老一小”社会化服务试点、安置点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试点。持续盘活迁出地的“三块地”。规范项目实施、资金使用。 (十一)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建立帮扶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经营性帮扶项目资产收益下沉到村到户、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深化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发挥资产效益。 三、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十二)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省级主抓肉牛、茶叶、辣椒3个重点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竹5个优势产业,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研发推广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开展农产品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推动绿色食品等优质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国知名“贵”字号农业品牌。深入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接二连三”。支持贵州酸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乡村休闲、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