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视域下,农文旅项目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农文旅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整合乡村的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战略意义
(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农文旅项目打破了传统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界限,实现了三者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中,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摘水果、蔬菜等农业活动,还能欣赏当地的民俗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文化活动,同时享受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体验。这种产业融合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农文旅项目的开展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使其在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中得到传承和创新。例如,某地的传统村落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将古建筑修缮后作为民宿或文化展示馆,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建筑的魅力;同时,举办民俗文化节,邀请当地居民展示传统手工艺、表演民间艺术,使这些文化元素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在“严守耕地红线”“发展绿色农业”的政策背景下,农文旅项目秉持生态优先原则,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乡村在开发旅游项目时,注重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通过建设生态步道、观景平台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增强环保意识。同时,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文旅项目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中,农民可以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农产品销售、民俗文化展示等方式获得收入。同时,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分享产业增值的红利,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共同富裕。比如,某地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旅游开发公司,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他们还可以在景区内开设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增加收入。
二、发展战略
(一)文化引领战略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炼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某地的乡村以“稻田文化”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与稻田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如稻田艺术展、稻田音乐节、稻米加工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创新,开发线上线下互动体验课程、文化演艺项目等,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一些乡村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产业融合战略
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平台,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的跨界合作,开发多元化的农文旅产品和服务。例如,某地的乡村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了“农事体验+康养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采摘新鲜水果蔬菜的同时,享受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康养服务。同时,开发研学旅行产品,让孩子们在乡村体验农耕文化、学习传统手工艺等,拓宽了产业融合的领域。
(三)生态优先战略
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农文旅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合理规划景区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加强对乡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例如,某地的乡村在开发旅游项目时,采取了生态修复措施,对受损的山体、河流进行治理,种植了大量的绿化植被,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打造生态友好型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如生态观光园、自然教育基地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创新驱动战略
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构建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例如,某地通过改革,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旅游开发项目,按照股份获得分红,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推广智慧农业、数字文旅等新技术应用。比如,一些乡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人才支撑战略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例如,某地的乡村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帮助农民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专家学者等投身农文旅项目。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场地租赁优惠等,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发展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注重“多规合一”,统筹产业、文化、土地、生态等要素,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广汉市组织编制了《广汉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广汉部分(2023—2027)》,优化调整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提高了乡村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率。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文旅项目。比如,某地政府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推动了农文旅项目的发展。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