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特色农文旅品牌
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标识性的农文旅品牌。例如,高青县培育壮大高青黑牛、高青菠菜、高青西红柿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围绕其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举办各类民俗文化节、乡村艺术展、旅游节庆活动等,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某地的乡村每年举办“桃花节”,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游客可以欣赏美丽的桃花景观,参与桃花主题的文化活动,品尝桃花特色美食,购买桃花主题的纪念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交通、住宿、餐饮、观景平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例如,广汉市实施了向新路、G108国道、九高路等通景道路升级改造,新建成都平原最大的人工生态湖泊三星湖、鸭子河生态景观带,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提升乡村住宿和餐饮服务的质量,鼓励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住宿和餐饮选择。
(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农文旅项目并从中受益。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房屋租赁、劳务合作等形式参与项目运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例如,某地的乡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开发旅游项目,农民按照股份获得分红。同时,完善监管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当地政府建立了利益分配监督机制,定期对旅游项目的收益分配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地获得收益。
(五)推动数字化赋能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农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地的乡村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广“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模式,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
同时,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在线预订、智能导览、虚拟体验等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比如,一些乡村开发了智慧旅游应用程序,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预订门票、查询旅游线路、获取景区导览信息等,提高了旅游的便捷性。
(六)加强多方合作与协同推进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形成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监管;企业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投资开发农文旅项目,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农民参与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村民要积极参与项目,发挥主人翁精神,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例如,某地的乡村在开发旅游项目时,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企业负责项目的投资和运营管理,社会组织负责组织农民参与和培训,村民积极参与项目运营,形成了多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XX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
XX村位于XX地区,曾经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普通乡村。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产业融合与创新
XX村以当地的特色水果种植为基础,开发了“水果采摘+乡村旅游”项目。游客在采摘新鲜水果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乡村的自然风光,体验农耕文化。同时,村里还举办水果文化节,通过文艺表演、水果烹饪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此外,村里还与当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农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2. 文化传承与保护
XX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村里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将其作为民俗文化展示馆,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同时,村里还组织村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艺术表演等,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措施,XX村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使其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XX村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村里对周边的山林、河流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建设了生态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增强环保意识。同时,村里还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4. 农民参与与增收
XX村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参与农文旅项目并从中受益。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开发旅游项目,农民按照股份获得分红。同时,村里还鼓励农民开设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这些措施,XX村的农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通过参与旅游项目获得额外的收入,实现了增收致富。
5. 成效与启示
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XX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增收。同时,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XX村的实践为其他乡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通过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农民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