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一方面,高密度的城市、社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人们能够面对面地交互;另一方面,由于熟悉的陌生人带来的诸多益处,很多城市、社区居民仍然偏好匿名性,以及长期地把彼此当做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当我们想让城市产生更多的创新、更多的知识时,如何将匿名性和熟悉的陌生人变为合作者,就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密度、设施和人们合理的交互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这种平衡将是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学者们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4.4 交通网络 类似于新加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数以万计的民众采用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公交出行是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一些学者如 Sun 和 Zhou 等,已经发现这种民众因通勤而出现的经常性偶遇,就类似于从前乡村里人们在水井旁、田间地头的偶遇。 也可以预见,这些偶遇也在不停地制造和强化那些乘坐、使用同一公交站、地铁站和地铁线路的熟悉的陌生人。学者们证实了这些偶遇(包含熟悉的陌生人)的次数和概率在不同的站点和线路上有着很大的异质性。 同时,即使对同一站点和线路,偶遇的次数和概率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更好地理解那些偶遇、熟悉的陌生人,将有助于更好地构建乘客间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挖掘和发挥“街道眼”和“街头小店”那样的功能,让公交这种出行方式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温情。 4.5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对熟悉的陌生人乃至更高阶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以美国为例,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种族隔离政策彻底被联邦政府废除之前,黑人有黑人专门的居住区、学校、教堂,等等。那么,很多黑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在黑人的圈子里,也就不可能和其他族裔的人形成熟悉的陌生人和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好友、夫妻。 诞生于种族隔离政策被废除之后的“HOPE VI”项目,也有不少资金被用于发放住房租金补贴,这使得到补贴的居民可以自行选择去哪里居住、就学。可以说,那些得到补贴搬离了原来社区的居民,获得的不单单是更好的住房、学区,更重要的是新的邻里关系(含邻居、熟悉的陌生人、朋友等)、师生关系、社会资本等。 在我国的情境下,老旧社区改建,是否需要考虑两种可能性:一是就地帮助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环境,不改变他们既有的邻里关系;二是为部分居民提供到另外的地点居住的机会,这些地点可能更加方便这些居民进行创业(如开店)、就业、就学等活动。这两种可能性都应该以居民长期福祉的最大化为前提加以认真考虑。 综上所述,同时在场、偶遇、熟悉的陌生人,是从母集到子集逐步变小的一系列集合,同时,它们也都是城市里常见的现象,是研究者们已经关注并会越来越关注的对象。它们是很多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交互的起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时某地空间单元的特征,以及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的行为特点、生活品质和未来前景。 因此,它们对于认识城市、城市规划,乃至对管理城市、社区,传播政令、社会动员等,也有着很多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提供给我们足够的知识。但可以预见,当我们更深入、更系统地开展关于它们的研究时,我们将能有许多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研究和管理城市、社区,从而改善人们对城市的感受,提升城市物质建设的品质,辅助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让城市、社区信息流动更顺畅,进而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优化人际交互,并提高知识创造和基于创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