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熟悉的陌生人:认识和改善城市(生活)新视角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12-27 | 6023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这个匿名性是人们对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感受的重要组成。熟悉的陌生人及其背后的人际(接触)网络,是匿名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与城乡规划者关注的空间结构、建成环境、个人特征、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城市创新、居住隔离、公共卫生等对象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认识、理解并利用好匿名性、熟悉的陌生人、相关人际(接触)网络等,即使是在空间结构、物质环境等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在城市里的感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对于很多人而言,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最大、最直接的感受是路多了、宽了,大楼多了、高了,住房新了、大了,商品多了、全了,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这些当然重要。与它们同等重要的是,普通老百姓在城市生活里切身的幸福感、获得感这些非物质方面的感受。


换言之,我们的城市不但要在物质形态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下足功夫,也要时刻关注老百姓的内心感受、心理需求,两者缺一不可,且相辅相成。从这个认识角度出发,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程时,城乡规划对人的研究和认知,特别是关于其相互关系、内心感受、心理需求等的认知,就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例如,既有的城乡规划也关注人,但更多的是关注人口总量、分布、构成以及相应的物质基础设施的安排方面。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几个基本观点:一是与乡村比较,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匿名性是人们对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感受的重要组成;二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匿名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它和城乡规划者关注的空间结构、建成环境、个人特征、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城市创新、居住隔离、公共卫生等对象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即使空间结构、物质环境、交通网络等不变,通过认识、理解和利用好匿名性、熟悉的陌生人等,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在城市里的感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01

城市的匿名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几乎或完全丧失了乡村生活的经验。这些人对于城市的匿名性,已经习以为常。城市匿名性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一栋居民楼里互不相识的邻居;再如大街上插肩而过的路人,还有菜场里的小商、小贩等。对从前的乡村居民而言,这种匿名性往往是不可想象的—在一个乡村里生活的人们,相互认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此,很多从乡村乃至中小城市来到大城市的人们,对于大城市的生活并不习惯,甚至是排斥的。这些人习惯了村庄里熟悉的乡里乡亲,习惯了出门相互之间的亲切问候,习惯了家长里短的熟人社会。


我们的城市不只是为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城市人打造相应的生活环境,也要为怀念熟人社会的人们,那么研究城市的匿名性、研究熟人社会、研究其如何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的感受,以及如何利用好匿名性及其影响,进而改善人们的有关感受,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02

城市(规划)与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是城市匿名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我们把城市里人们碰到、听到或者看到的陌生人作为一个总集,那么熟悉的陌生人就是这个总集里的一个子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Milgram)针对熟悉的陌生人,给出过可能是学术上最早的定义。他指出,“熟悉的陌生人” 是那些人们在现实生活里碰到、观察但彼此没有交互的人。这些交互,可以是相互的问候,也可以是相互的帮忙等。对他而言,在日常搭乘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熟悉的陌生人。日积月累,他把这些人当作上班路上日常环境和景色的一部分。因此,这些人对他而言虽然陌生,但并非毫无意义。如果有一天,这些人不再出现,环境和景色就发生了变化,那么搭乘体验就不一样了。类似的,在我们居住的小区,如果平白无故地多了几个生人面孔,我们心里会泛起嘀咕。如果是生人被摄像头拍到侵入小区,乃至实施盗窃、入室抢劫等行为后逃逸,那么我们可能将严重怀疑小区管理的某方面出了大问题。


换言之,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建成环境、设施配给和服务品质,但因为熟人、非熟人(包含熟悉的陌生人)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存在的时刻、地点或数量,都可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甚至于曾经相亲相爱的男女,如果分手了,也会因为忌惮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包含熟悉的陌生人)触碰到内心柔软的部分,而想方设法地远离留下了太多共同记忆的城市、社区或人群。


对于城乡规划者而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些典型的专业案例中被零星地提及过。如盖尔(Gehl)就认为,那些公共空间中眼熟但匿名的侍者、市民,其实就代表着熟悉的陌生人存在的一种前置条件。这种前置条件是更复杂、更有意义的社会交互场所,是互助、合作、创新等行为发生所不可或缺的。而不同类型的社会交互,则是健康和快乐社区、舒心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


比如说,如果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已经有其他父母陪着小孩玩,很多父母会放心地让自己的小孩跟着别的小孩一起玩。很多父母之间也许不会打招呼,但会“认识”彼此的小孩,当有陌生人出现时,会主动看管和照顾好所有的小孩。当然,很多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发展,因为相互帮助看管和照顾小孩而从熟悉的陌生人变成了熟人。这就是吉尔所说的前置条件、社会交互。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