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农家乐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桐庐县举行,“桐庐模式”为全省农家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二十年来,桐庐以富春江的灵秀山水为底色,在民宿产业的赛道上完成了从“零星萌芽”到“集群崛起”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解决游客食宿需求的农家乐,到如今融合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精品民宿3.0形态,桐庐不仅培育出1358家民宿经营户、创造超3亿元半年营收的产业规模,更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范式。其核心逻辑在于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同频共振、文化内核与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最终走出了一条以民宿激活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一、1.0筑基:政策托底与农家乐的集群萌芽
1990年代末,芦茨乡(现为富春江镇)芦茨村的几户村民率先敞开家门,以“家常饭菜+简易住宿”的模式接待游客,成为桐庐民宿产业的最初萌芽。这一阶段的“农家乐1.0”,本质是乡村资源的初步盘活,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需求,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服务粗放、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时任芦茨乡乡长姚昌苏可说是农家乐发展的推动者。芦茨的破局之道就是前瞻性引导,由乡政府出面,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营销,请进来增流量盘活资源,以“政策托底+标准规范”奠定产业基础。针对早期农家乐无序发展的现状,县职能部门率先出台《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等基础标准,编制《民宿证照办理和经营管理操作手册》,将复杂的审批流程简化为“一站式服务”。这种“先规范后发展”的思路,避免了产业初期的野蛮生长,为后续升级预留了空间。
在空间布局上,桐庐没有走“遍地开花”的路子,而是依托自然禀赋推进“集群化”发展。以芦茨村为起点,逐步串联起富春江沿岸的自然资源,引导农户抱团经营。政府通过补贴改造厨房、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组织村民开展烹饪、接待等基础培训,将分散的农户整合为“乡村旅游联合体”。这种“点上萌芽——规模壮大”的培育模式,既降低了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又形成了初步的品牌认知。
此时的典型代表如芦茨村早期农家乐集群,虽仍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为核心,但通过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定价、统一的投诉处理机制,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到2010年前后,芦茨村已形成近百家农家乐规模,旺季入住率稳定在80%以上,成为长三角短途游的热门选择,也为后续升级积累了原始资本与客群基础。
二、2.0升级:品质革命与民宿的品牌突围
2013年后,随着自驾游兴起和消费升级,游客对乡村住宿的需求从“住得下”转向“住得好”,桐庐农家乐迎来“品质升级”的关键拐点,正式迈入“民宿2.0”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突破,是从“标准化”到“特色化”的转型,实现了住宿产品的品质跃迁。
(一)设计赋能:重构乡村居住美学
民宿2.0的首要变革是空间美学的升级。桐庐打破了农家乐“千屋一面”的僵局,鼓励经营者引入专业设计,将本土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富春江镇的“静庐澜栅”堪称典范,民宿男主人杜江,是一位资深的室内设计师,也是静庐澜栅民宿的开发和设计师,保留了桐庐本土高挑的夯土墙体,同时搭配意大利一线卫浴品牌与天然实木家具,让西班牙乡间野趣与江南山水意境完美融合。这种“在地化+高品质”的设计理念,成为民宿2.0的标志性特征。
更具借鉴意义的是“旧物新生”的改造模式。在桐庐有许多由旧建筑改造而成的主题民宿,如:位于凤川街道大源村西下邬的“梦里·栖下”、横村街道白云村葛家山的“草塗民宿”、富春江镇的石舍村“一方乡舍”、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的“戴家山8号”等,都是由闲置废弃的大礼堂或夯土老房改进而来,采用废墟美学设计理念,斑驳的黄泥外墙,充满古朴韵味。这种改造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更赋予民宿“可触摸的乡愁”,使住宿空间本身成为吸引点。
(二)品牌培育:从“个体经营”到“IP打造”
为避免升级后的民宿陷入新的同质化竞争,桐庐启动“品牌化战略”。一方面,对接“浙韵千宿”省级品牌体系,培育出13家“浙韵千宿”民宿、38家省市等级民宿,通过官方认证树立品质标杆;另一方面,鼓励民宿打造个性化IP,如“富春漫舍”占据富春江中钓鱼岛的独特区位,以“登岛住宿+江景体验”为核心,将徽派建筑与日式庭院融入自然山水,形成“遗世独立”的品牌形象。
政府在品牌推广上持续发力,通过举办短视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依托“桐你游”小程序实现预订、查询、评价一体化服务。这种“政府搭台、民宿唱戏”的模式,让桐庐民宿从“区域知名”走向“长三角标杆”,2024年全县民宿营收已突破5.53亿元。
(三)服务升级:专业化人才支撑体系
品质革命的核心是人才升级。针对民宿经营者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桐庐成立民宿管家培训中心,开展服务接待、线上推广、美食烹饪等专项培训。桐庐县妇联更是开设了“宿娘”赋能培训项目,培育了一批既懂经营又懂文化的核心运营者,推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静庐澜栅”的女主人王贞妤便是其中代表,她凭借十年民宿管理经验,将服务细节延伸到客房布置、美食搭配、活动策划等各个环节,使民宿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造”。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