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四川2025年乡村振兴:学萧山、浙江经验,走特色发展之路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3-23 | 32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向萧山学习:抱团发展与片区化推进

(一)萧山“抱团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在萧山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抱团发展”模式成为了一种创新且高效的乡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以单个村庄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将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相似的村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进化镇为例,5个行政村携手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宜居环境和治理提升等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片区化、组团式的发展道路。通过这种方式,各个村庄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避免重复投资,同时在产业布局上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从农产品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例如,进化镇的某个村庄可能擅长种植某种特色农产品,而另一个村庄则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有独特技术。通过抱团合作,种植村可以为加工村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加工村则可以将加工后的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和销售,最终实现互利共赢。这种模式不仅整合了资源,形成了规模效应,还通过协同合作,提升了乡村整体竞争力,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四川借鉴萧山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

四川地域广阔,乡村发展差异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小且分散。借鉴萧山的“抱团发展”经验,四川可以整合这些村庄的资源,打造片区化乡村振兴示范带,解决资源分散问题,形成更大发展合力。以川南为例,四川可以整合富顺、自贡等县市相邻乡村,打造川南特色乡村振兴片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盐业历史遗迹和彩灯文化,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在实施过程中,四川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对乡村资源进行详细调查,明确各村庄的优势和短板,以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例如,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哪些村庄适合发展种植业,哪些村庄适合发展加工业,哪些村庄适合发展旅游业。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各个村庄在合作中能够充分沟通、协同推进。例如,可以设立片区发展委员会,由各村代表组成,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片区内的各项事务。此外,还需要引入专业的规划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确保片区发展能够有序推进。

同时,萧山在试点中建立了“1+X”政策体系,区级部门协同作战,为乡村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四川也应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涉及农业、文旅、交通等多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例如,可以建立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部门能够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二、向浙江学习:系统规划与未来乡村建设

 (一)浙江“千万工程”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浙江的“千万工程”是乡村建设的典范,它并非简单的环境整治或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从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到“未来乡村”计划,浙江提出了“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先进理念,即党建统领、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以及九大场景的集成化设计。这种模式不仅关注乡村的外在形态,更注重内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系统思维和创新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建设方案。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发展高端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生态敏感地区,则突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通过这种分类指导的方式,浙江成功地将“千万工程”从局部示范推广到全域覆盖,实现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提升。

(二)四川构建美丽乡村规划体系的策略

四川需构建以县域为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分类、分级创建。例如,成都平原的乡村,可以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都市农业示范点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川西高原的乡村,则应突出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牧业,保护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和牧业品牌。通过科学规划,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实现乡村建设的有序发展。

在规划过程中,四川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例如,在成都平原,可以依托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广智能化农业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在川西高原,由于其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牧业,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

(三)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与服务

浙江未来乡村建设强调数字化赋能,四川也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乡村治理与服务水平。在治理方面,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精准度,如建设智慧果园,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气候,自动灌溉施肥,提升水果产量与品质;搭建数字治理平台,让村民通过手机参与村务决策、反馈问题,提高治理效率与村民参与度。

例如,在达州市,可以搭建数字乡村平台,村民可在线办理社保、医保等政务事项,查询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知识等,方便生产生活。通过数字化平台,村民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从而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平台参与村务决策,对村庄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农业产业方面,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用无人机植保、智能养殖设备等,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例如,在绵阳市,建智慧养殖基地,用智能设备监测畜禽生长环境、健康状况,自动喂料、控温,提高养殖效益,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养殖户可以实时掌握畜禽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

三、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一)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

四川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农产品加工潜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与乡村旅游融合,支持建设示范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形成全链条产业生态。例如,在南充市,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建立大型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水果加工、粮油加工等企业入驻,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粮油制成特色食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当地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工业旅游线路,让游客参观加工过程、品尝特色产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推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组织企业参加展会,提高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例如,在眉山市,打造“东坡泡菜”品牌,通过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将眉山泡菜推向全国市场,成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品牌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品牌

四川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有彝族、羌族等民族文化与悠久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这些文化,打造特色乡村品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保护彝族传统建筑、服饰、歌舞等文化遗产,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民俗村,举办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文化传承,增强村民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需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培养传承人,支持文创产业发展,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例如,在阿坝州,培养羌族刺绣传承人,开发羌绣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服饰、家居用品等,既传承文化,又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通过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借助东西部协作,充分利用浙江援建帮扶

在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四川与浙江结对,应充分利用浙江援建帮扶。在产业合作上,承接浙江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在广安市承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建产业园,引入纺织、服装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选派干部到浙江挂职学习,邀请浙江专家授课培训,提升乡村干部与农民素质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产业合作方面,需要加强与浙江企业的对接,了解浙江产业转移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例如,广安市可以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吸引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同时,要注重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长期的人才交流机制,定期选派干部到浙江挂职学习,邀请浙江专家授课培训。通过学习浙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素质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四、突破点与具体实施策略

(一)产业振兴突破与实施策略

以产业为核心,推动农产品加工与乡村旅游融合。支持建设示范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形成全链条产业生态。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组织企业参加展会,提高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例如,在眉山市,打造“东坡泡菜”品牌,通过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将眉山泡菜推向全国市场,成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等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文化赋能突破与实施策略

以文化为灵魂,打造特色乡村品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培养传承人,支持文创产业发展,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例如,在阿坝州,培养羌族刺绣传承人,开发羌绣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服饰、家居用品等,既传承文化,又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

在文化赋能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通过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同时,要加强文化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数字化赋能突破与实施策略

以数字化为工具,提升乡村治理与服务水平。搭建数字平台,提供在线政务服务、涉农信息服务。例如,在达州市,搭建数字乡村平台,村民可在线办理社保、医保等政务事项,查询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知识等,方便生产生活;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用无人机植保、智能养殖设备等,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例如,在绵阳市,建智慧养殖基地,用智能设备监测畜禽生长环境、健康状况,自动喂料、控温,提高养殖效益,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赋能过程中,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网络覆盖水平,为数字化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使其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

(四)人才支撑突破与实施策略

以人才为支撑,吸引培养乡村建设者。吸引返乡创业青年与乡贤,提供政策优惠与创业支持。例如,在宜宾市,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创业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他们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农业技术、农村电商等专业课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与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在人才支撑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例如,可以设立乡村人才奖励基金,对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同时,要加强乡村教育投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乡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四川在2025年乡村振兴中,通过学习萧山、浙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在产业、文化、数字化、人才等方面协同发力,定能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乡村繁荣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四川力量。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