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
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以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
《规划》分为11章,规划期至 2025 年,远期展望到 2035 年。涉及“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基础设施推进”、“创新驱动”、“现代高端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
《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
《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 3.3 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北京:印发深化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改革的实施方案 《北京市关于深化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印发。 《实施方案》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体要求,主要阐述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审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具体任务,从健全消防设计标准体系、优化消防审验管理、推动消防与工程质量监管一体化融合、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第三板块为组织保障,从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技术支撑和做好宣传引导方面加强组织保障。 重庆: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 12月7日,重庆市政府召开重庆市“大城智管”暨江北区智慧城管4.0系统上线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此次上线的智慧城管4.0系统在原系统基础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智能感知更加精准。二是协同管理更加高效。三是服务群众更加贴心。智慧城管4.0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城市公共部件设施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智能预警,同时升级“江北百姓城管”微信公众号,实现对公厕、停车场、公园、街头座椅等服务设施的查询及自动导航,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重庆市将以实现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安全“一屏通览”、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便民惠民利民“一端服务”为目标,构建城市“智”理体系。 南宁: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转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将南宁改革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2019年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南宁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项目全流程“多测合一”改革工作,印发《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配套政策,高度依托信息化建设,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简政利企服务群众,审批提速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南宁市在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中将测绘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审批阶段的多个测绘业务,整合为一个测绘业务。将原有各流程的16项测绘业务精简整合为4项,涉及测绘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35个工作日缩减到30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压缩幅度达78%,累计办理“多测合一”各项业务超5700宗。经测算,已为建设单位节省测绘时间约5.6万个工作日。约470家建设单位开展相关业务,单个建设项目平均节约资金约300万元。 陕西:启动海绵城镇建设 近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海绵城镇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了建设海绵城镇的建设要求。加强对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的自然保护,加快对受损水体环境的生态修复,因地制宜运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地、人工湿地、塘坝涝池等多样化雨水基础设施,促进雨水消纳与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硬化不过度、环境更宜人”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建成区的新(改)建区域全部达到海绵城镇建设目标要求。 《通知》明确了乡村振兴示范镇海绵城镇建设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要求相关市县结合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实际,以新建改建的各类居民小区、道路、广场等为重点,依据排水分区在排水防涝、园林绿化、道路管线及老旧小区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等工程建设推进“海绵工程”。通过“海绵工程”样板建设,带动海绵城镇集中连片建设。 四川:加快补齐城市停车供给短板 12月2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意见》指出,到2025年,所有城市均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临时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设施系统,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停车设施智能便捷,城市停车规范有序,居住社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停车需求基本满足。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系统全面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