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旅游景区内设置智能旅游导览系统,通过安装智能导览屏、语音导览设备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导览服务。例如,在北京周边的某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景区,游客可以通过智能导览屏查看景区地图、景点介绍、游览路线规划等信息。当游客走到某个景点附近时,语音导览设备会自动播放该景点的详细介绍,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
(四)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农业产业链延伸
北方乡村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东北的大米为例,除了传统的包装销售外,还可以发展大米深加工产业。开发大米酒、米粉、米糠油等深加工产品,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在乡村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工企业可以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形成“公司 + 农户”的产业模式,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与旅游融合的产业模式。例如,在华北地区的乡村,建设采摘园,种植草莓、葡萄、苹果等水果。在水果成熟季节,游客可以前来采摘,体验农事活动的乐趣。采摘园还可以设置农产品加工体验区,游客可以将采摘的水果现场加工成果酱、果汁等产品,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采摘园周边配套建设农家乐餐厅、乡村民宿等设施,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北方乡村可以联合当地的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文化企业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联盟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等,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一个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北方乡村,农业企业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新鲜的农产品,用于农家乐餐厅的食材供应;旅游企业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游客资源,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同时,文化企业可以为农业和旅游企业提供文化创意支持,共同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农产品。
政府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产业融合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使用政策等。对于从事农业与旅游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设施等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用于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土地使用方面,合理规划产业融合项目的用地,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实践路径
(一)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
生态旅游项目精细打造
北方乡村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要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例如,在西北地区的一些乡村,有独特的沙漠景观。在开发沙漠旅游项目时,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游客进入核心保护区,避免对沙漠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在沙漠边缘区域建设生态观光区,设置木栈道、观景台等设施,让游客可以安全地欣赏沙漠景观。还可以开展沙漠科普教育活动,向游客介绍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沙漠植物的生存方式等内容,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完善生态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在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内,建设生态停车场,采用透水砖铺设,减少雨水径流,同时停车场周围种植绿化植物,美化环境。在景区内设置生态餐厅,提供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食材来源于乡村的生态农业种植和养殖。餐厅的建筑风格采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设计,如采用木质结构、茅草屋顶等,让游客在用餐过程中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同时,景区内提供生态导游服务,导游经过专业的生态知识培训,能够为游客详细介绍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项目。
生态产品创新开发
北方乡村要对生态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开发。以东北的有机大米为例,打造“东北黑土地有机大米”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每一袋大米都符合有机标准。同时,设计精美的品牌包装,突出东北黑土地的肥沃土壤、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等特点。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可以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如农民如何精心种植有机大米、采用哪些生态种植技术等内容,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
利用北方乡村的自然资源开发生态工艺品。例如,在华北地区的乡村,有丰富的柳条资源,可以发展柳编工艺品产业。当地的手工艺人利用柳条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柳编篮子、花瓶、动物造型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在乡村设立生态工艺品工作室,游客可以参观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同时,将生态工艺品销售到城市的手工艺品市场、旅游商店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二)生态环境优化与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细化
在北方乡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村民和游客正确分类垃圾。例如,在乡村的街道、景区等区域设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桶。建立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如塑料瓶回收后加工成再生塑料制品;厨余垃圾经过堆肥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种植。通过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乡村环境的污染,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