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北方乡村:从“美丽乡村”迈向美丽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9-27 | 3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十五五”规划的视域下,北方乡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北方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策略与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北方乡村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具体举措。

 一、策略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精准定位生态产业

北方乡村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例如,在东北地区,可以利用黑土地的肥沃特性,推广有机大豆种植。采用轮作、间作等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展示生态种植的全过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让游客亲身体验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增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认同。

在生态旅游方面,北方乡村的冬季冰雪景观、夏季避暑资源等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财富。以东北的长白山周边乡村为例,冬季可以打造冰雪旅游项目,如滑雪、冰雕观赏等。夏季则利用其凉爽的气候,开展森林徒步、避暑度假等活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在景区设置生态步道,减少对植被的践踏;建设生态厕所,避免污水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为了保障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北方乡村可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部分经济利益的农户或企业,如在生态保护区周边的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而降低农作物产量,或者旅游企业为了保护自然景观而限制游客数量等情况,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补偿。同时,也可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补偿,如设立生态公益基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用于支持北方乡村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

(二)文化赋能,彰显特色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北方乡村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山西的一些乡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古民居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组织专家进行考古研究、文献查阅等方式,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变迁、家族文化、建筑艺术等内涵。将研究成果通过文化展览、古建筑修复展示等形式呈现给游客,让游客在参观古建筑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北方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东北的二人转、山东的吕剧等地方戏曲,以及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可以将这些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以山东某乡村为例,在春节期间举办吕剧表演活动,邀请当地的老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参与。游客不仅可以观看精彩的吕剧表演,还可以参与互动环节,如学习吕剧的唱腔和动作,深入了解吕剧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可以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如带有吕剧人物形象的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增加游客的购买意愿。

文化 IP 的品牌化运营

北方乡村要将挖掘出的文化元素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 IP,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品牌塑造。以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为例,可以将“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核心 IP,通过设计统一的品牌标识、品牌口号等进行宣传推广。品牌标识可以融合蒙古包、骏马、蓝天白云等草原特色元素,品牌口号可以是“走进草原,感受自然与文化的交融”。在旅游宣传资料、乡村产品包装、旅游设施等方面广泛使用这个品牌标识和口号,提高品牌知名度。

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文化 IP 的品牌传播。在传统媒体方面,可以在当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乡村文化专题节目,介绍北方乡村的文化特色和旅游产品。在新媒体方面,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进行精准营销。例如,制作精美的乡村文化短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吸引年轻游客的关注。同时,与旅游博主、文化达人合作,邀请他们到北方乡村进行体验,并通过他们的社交账号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科技驱动,创新发展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在北方乡村的农业生产中,可以引入精准农业系统。例如,在华北平原的一些乡村,通过安装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设备等,实时收集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气温、降水等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农业数据中心,经过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后,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灌溉、施肥、播种等决策建议。比如,当土壤湿度低于一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灌溉设备,按照精准的灌溉量进行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信息。消费者通过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农产品的产地、种植过程、施肥用药记录、加工日期等详细信息。以山东的有机蔬菜为例,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蔬菜是在哪个乡村种植的,使用了哪些有机肥料,经过了哪些质量检测环节等。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可信度,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北方乡村农产品的购买信心。

数字化旅游服务升级

北方乡村可以联合当地的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等共同建设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整合乡村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介绍、民宿预订、旅游线路推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功能。例如,在东北某乡村,游客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前预订冬季滑雪度假套餐,包括滑雪门票、乡村民宿住宿、当地特色美食体验等内容。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支付、电子发票等便捷服务,提高游客的预订体验。

在乡村旅游景区内设置智能旅游导览系统,通过安装智能导览屏、语音导览设备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导览服务。例如,在北京周边的某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景区,游客可以通过智能导览屏查看景区地图、景点介绍、游览路线规划等信息。当游客走到某个景点附近时,语音导览设备会自动播放该景点的详细介绍,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

 (四)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农业产业链延伸

北方乡村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东北的大米为例,除了传统的包装销售外,还可以发展大米深加工产业。开发大米酒、米粉、米糠油等深加工产品,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在乡村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工企业可以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形成“公司 + 农户”的产业模式,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与旅游融合的产业模式。例如,在华北地区的乡村,建设采摘园,种植草莓、葡萄、苹果等水果。在水果成熟季节,游客可以前来采摘,体验农事活动的乐趣。采摘园还可以设置农产品加工体验区,游客可以将采摘的水果现场加工成果酱、果汁等产品,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采摘园周边配套建设农家乐餐厅、乡村民宿等设施,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北方乡村可以联合当地的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文化企业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联盟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等,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一个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北方乡村,农业企业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新鲜的农产品,用于农家乐餐厅的食材供应;旅游企业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游客资源,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同时,文化企业可以为农业和旅游企业提供文化创意支持,共同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农产品。

政府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产业融合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使用政策等。对于从事农业与旅游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设施等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用于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土地使用方面,合理规划产业融合项目的用地,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实践路径

(一)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

生态旅游项目精细打造

北方乡村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要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例如,在西北地区的一些乡村,有独特的沙漠景观。在开发沙漠旅游项目时,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游客进入核心保护区,避免对沙漠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在沙漠边缘区域建设生态观光区,设置木栈道、观景台等设施,让游客可以安全地欣赏沙漠景观。还可以开展沙漠科普教育活动,向游客介绍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沙漠植物的生存方式等内容,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完善生态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在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内,建设生态停车场,采用透水砖铺设,减少雨水径流,同时停车场周围种植绿化植物,美化环境。在景区内设置生态餐厅,提供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食材来源于乡村的生态农业种植和养殖。餐厅的建筑风格采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设计,如采用木质结构、茅草屋顶等,让游客在用餐过程中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同时,景区内提供生态导游服务,导游经过专业的生态知识培训,能够为游客详细介绍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项目。

生态产品创新开发

北方乡村要对生态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开发。以东北的有机大米为例,打造“东北黑土地有机大米”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每一袋大米都符合有机标准。同时,设计精美的品牌包装,突出东北黑土地的肥沃土壤、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等特点。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可以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如农民如何精心种植有机大米、采用哪些生态种植技术等内容,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

利用北方乡村的自然资源开发生态工艺品。例如,在华北地区的乡村,有丰富的柳条资源,可以发展柳编工艺品产业。当地的手工艺人利用柳条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柳编篮子、花瓶、动物造型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在乡村设立生态工艺品工作室,游客可以参观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同时,将生态工艺品销售到城市的手工艺品市场、旅游商店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二)生态环境优化与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细化

在北方乡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村民和游客正确分类垃圾。例如,在乡村的街道、景区等区域设置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桶。建立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如塑料瓶回收后加工成再生塑料制品;厨余垃圾经过堆肥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种植。通过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乡村环境的污染,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北方乡村的景观进行美化,提升乡村的颜值。在乡村的道路两旁、庭院周围种植花卉、树木,打造乡村花园景观。例如,在北方乡村的春季,种植油菜花、桃花等花卉,形成一片片花海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对乡村的建筑外观进行美化,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如在山西的乡村,将房屋外墙装饰成具有晋商文化特色的砖雕风格,让乡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相融合。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北方乡村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等,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在一些小型乡村或分散居住的地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如人工湿地、化粪池等。同时,定期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其正常运行。例如,定期清理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残体,防止堵塞;检查化粪池的密封性,防止污水渗漏。

对北方乡村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建设生态护坡。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植被护坡、生态袋护坡等,在护坡上种植水生植物和耐水湿植物,既能防止河岸坍塌,又能净化水质。同时,清理河道内的垃圾和淤泥,保持河道的畅通。在河道两岸设置生态步道和休闲设施,如长椅、凉亭等,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将河道打造成乡村的生态景观带。

 (三)文化 IP 创意设计与打造

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

北方乡村可以建设乡村文化数字博物馆,将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等技术,制作乡村古建筑、文物的三维模型,让游客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虚拟博物馆中参观。例如,在北方某乡村的数字博物馆中,游客可以进入虚拟的古民居内部,查看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内部装饰等细节。同时,数字博物馆还可以设置文化故事讲解功能,通过语音讲解、视频展示等方式,向游客介绍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除了对文化资源进行基本的整理和归档外,还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标注。例如,在数据库中对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建筑都标注其年代、文化价值、制作工艺等详细信息。同时,将文化资源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通过地图的方式展示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游客可以通过地图查询到感兴趣的乡村文化资源的位置,方便游客在实地参观时进行导航。

文化活动创意策划与举办

北方乡村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例如,在山东的乡村举办吕剧文化节,在文化节期间,除了吕剧表演外,还可以开展吕剧知识竞赛、吕剧摄影展等活动。邀请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传承和弘扬吕剧文化。同时,文化节庆活动还可以带动乡村的旅游消费,如在活动现场设置特色农产品展销区、乡村美食区等,增加农民收入。

开发乡村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深度参与乡村文化。以北方乡村的剪纸文化为例,举办剪纸体验活动。邀请当地的剪纸艺人作为指导老师,游客可以在艺人的指导下学习剪纸技巧,制作自己的剪纸作品。这种体验活动不仅能让游客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还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游客制作的剪纸作品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家,增加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记忆。

 (四)科技应用与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功能拓展

在北方乡村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增加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功能。例如,在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开展新型农作物品种研发、农业种植技术改进等研究项目。同时,建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将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到乡村农业生产中。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解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建设旅游创新实验室,开展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创新等研究。例如,在旅游创新实验室中,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虚拟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家中就可以通过 VR 设备体验北方乡村的旅游景点。同时,实验室还可以研究旅游服务流程的优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客服、智能导览机器人等技术,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北方乡村要制定本地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与当地的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农业科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课程。例如,在乡村附近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智慧农业专业,培养掌握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知识的本地人才。通过学校教育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本地人才的科技素质,为乡村科技应用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外部科技人才到北方乡村创业和工作。政府可以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资金扶持、科研项目支持等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到北方乡村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住房,并给予科研项目启动资金。同时,建立人才服务平台,为引进的人才提供生活服务、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营管理培训,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例如,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市场营销培训班,学习如何制定农产品营销策略、如何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例如,支持家庭农场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设备,如无人机植保设备、智能灌溉设备等。同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研发项目。对于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给予一定的技术补贴和项目支持,提高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与联合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合体。例如,在北方乡村的某个农业产业联合体中,包括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物流企业等。种植大户负责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农业物流企业负责农产品的运输销售。通过产业联合体的组建,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例如,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在产业联合体中,按照各经营主体在产业链中的贡献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同时在遇到市场风险时,共同承担损失。通过这种合作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紧密度,促进其共同发展。

 (六)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电商产业生态构建

北方乡村要建设自己的电商平台,打造完整的电商产业生态。除了销售农产品外,还可以销售乡村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例如,建立“北方乡村特色产品电商平台”,在平台上设置农产品专区、工艺品专区、旅游产品专区等。同时,加强电商平台的运营推广,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流量。

完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解决农产品等乡村产品的物流难题。在北方乡村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与快递公司合作,优化物流配送路线。例如,在东北地区的乡村,与顺丰快递等快递公司合作,建立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同时,鼓励发展乡村电商物流合作社,整合乡村的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乡村民宿品质提升与品牌化

注重乡村民宿的设计与装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品牌。例如,在北方乡村的民宿设计中,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体现乡村的自然质朴风格。在民宿内部装修上,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在墙壁上挂上当地的手工艺品、在房间内摆放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具等。通过独特的设计与装修,提升乡村民宿的品质和吸引力。

加强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住宿体验。对民宿经营者进行服务培训,包括客房清洁、餐饮服务、游客接待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定期组织民宿经营者参加服务礼仪培训,学习如何礼貌接待游客、如何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内容。同时,建立民宿服务质量监督机制,通过游客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确保民宿服务质量的稳定提升。

(七)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新质生产力培育措施细化

在北方乡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推广农业生物技术在北方乡村的应用,如生物育种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应北方乡村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展示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新质生产力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北方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模、农民收入增长等指标。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发展策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创新

搭建北方乡村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平台上建立产业信息共享机制,农业企业可以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旅游企业可以发布旅游产品需求信息,文化企业可以发布文化创意服务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促进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同时,在平台上开展联合研发项目,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创新北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打破产业之间的政策壁垒。例如,制定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土地政策,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将部分农业用地用于建设乡村旅游设施。同时,建立产业融合发展财政补贴政策,对从事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用于项目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通过政策创新,为北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八)提升游客体验

游客体验个性化服务

北方乡村要开发定制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家庭游客,开发亲子旅游定制产品,包括亲子农事体验、亲子手工制作、亲子户外运动等内容。根据游客的家庭成员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行程。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旅游推荐。

为游客提供专属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在北方乡村的旅游景区,可以为游客提供专属导游服务,导游根据游客的兴趣和时间安排,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讲解和游览路线规划。同时,景区内设置游客休息区,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茶水、充电设备等服务。在乡村民宿中,为游客提供专属的房间布置和餐饮服务,根据游客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为游客准备个性化的早餐和晚餐。

游客体验反馈与持续改进

建立完善的游客体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在北方乡村的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等场所设置游客意见箱,同时通过线上平台收集游客的反馈信息。例如,在景区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设置游客反馈栏目,游客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提交自己的反馈意见。定期对游客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游客体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根据游客体验反馈信息,实施持续改进措施。例如,如果游客反馈景区的标识系统不够清晰,景区管理部门可以重新设计和安装标识牌,确保标识牌的内容准确、位置合理、易于识别。如果游客对乡村民宿的餐饮服务不满意,民宿经营者可以改进菜品质量,增加菜品的种类和口味。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北方乡村的游客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结语与展望

在“十五五”视域下,北方乡村通过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科技驱动、产业融合等多方面的策略与实践路径,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乡村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北方乡村必将在美丽经济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