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时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乡村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为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策略和路径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一)网络基础设施升级
1. 宽带提速
在乡村地区,宽带网络是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通过实施“千兆乡村”工程,逐步将乡村家庭宽带接入速率提升至1000Mbps以上,可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例如,高清视频会议、远程医疗影像传输等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将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一些偏远山区,通过光纤宽带的升级改造,村民可以更顺畅地开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活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 5G网络覆盖
5G网络的低延迟、高可靠特性使其在乡村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优先在乡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能够支持无人机植保、智能农机远程控制等农业智能化应用。例如,在大型果园中,通过5G网络连接的无人机可以实时回传高清视频图像,帮助果农精准识别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卫星互联网应用探索
对于一些地理条件复杂、地面网络覆盖困难的乡村地区,卫星互联网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卫星互联网,这些地区可以实现稳定的网络接入,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通信需求。例如,在一些山区村庄,卫星互联网可以支持环境监测设备的数据回传,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改造
1. 智能照明系统
在乡村道路和公共广场安装智能路灯,不仅可以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亮度,实现节能降耗,还可以集成传感器,用于监测空气质量、噪音等环境数据。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热门乡村,智能路灯在夜间提供适宜的照明亮度,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收集的环境数据可用于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评估和管理。这种多功能的智能路灯系统,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2. 智慧安防系统
构建乡村智慧安防体系,包括视频监控、智能门禁、应急报警等多个子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采用高清摄像头,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如陌生人进入、火灾烟雾等,及时发出警报。智能门禁系统可以实现对乡村社区、重要场所的人员进出管理,提高乡村的安全性。例如,在乡村学校周边安装智能安防设备,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同时也能有效防范校园周边的治安问题。通过这些智能化的安防措施,乡村居民的生活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 智能水务系统
对乡村的供水、排水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在供水环节,通过安装智能水表和远程监测设备,实现对用水量的精准计量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漏水等异常情况。在排水方面,利用传感器监测污水管网的液位、水质等参数,实现污水的智能调度和处理。例如,在一些农村污水处理厂,通过智能水务系统可以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防止污水外溢对乡村环境造成污染。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一)农业生产智能化
1. 精准农业技术应用
土壤传感器与精准施肥
在农田中广泛布置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湿度等指标。根据这些数据,结合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制定精准施肥方案。例如,对于不同品种的蔬菜,根据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差异,通过智能施肥设备精准投放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增加农作物产量。这种精准施肥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气象预测与精准灌溉
整合气象数据和农田土壤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气象预测和灌溉决策。在预测到降雨不足时,提前启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农作物需水量自动调整灌溉水量和时间。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的果园,通过精准灌溉系统,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30% - 50%,同时保证果树的正常生长,提高果实品质。精准灌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 智能农机装备推广
自动驾驶拖拉机与播种机
推广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拖拉机和播种机。这些农机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传感器,能够按照预设的路线和作业参数进行精准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大面积的农田中,自动驾驶拖拉机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减少人工驾驶的疲劳和误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播种精度。这种智能化的农机装备,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植保无人机与病虫害防治
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植保无人机搭载高精度的喷洒设备和传感器,能够根据农作物的高度、密度等自动调整喷洒高度和药量,实现均匀喷洒。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植保无人机可以对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快速诊断,提前预警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例如,在水稻种植区,植保无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农药喷洒作业,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这种智能化的植保方式,不仅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率,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