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从 “砍树” 到 “吸氧”:中国森林康养的千亿级突围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8-14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01 破局者的底层逻辑


从木材销售的单一营收到多元价值变现,森林康养产业的跃迁背后,是一套经过市场验证的价值重构法则。在福建三明的森林碳汇交易实践中,“徒步里程兑换碳积分” 的模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揭示产业升级的核心逻辑:

客群迭代:银发族注重健康管理,年轻群体偏好自然疗愈,亲子家庭倾向自然教育

价值重构:从木材单一利用转向 “碳汇 + 医疗 + 文旅” 复合价值开发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预测,2025 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0 亿元,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增长极。


02 三维创新坐标系


基于这套底层逻辑,各地探索出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共同构成中国森林康养的立体发展图谱。

01

医疗赋能:当森林成为 “绿色医院”

▌浙江雁荡山基地联合浙大医学院建立森林医学研究中心,基于临床数据开发的非药物干预方案,已纳入当地基层医疗辅助体系。

▌吉林长白山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冷杉挥发物萜烯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成果表明冷杉萜烯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02文旅融合:让文化成为 “疗愈因子”


▌湘西八面山挖掘土家药浴非遗技艺,结合苗医传统疗法开发的康养项目,吸引了大量省外游客。

▌贵州梵净山利用侗族风雨桥建筑声学特性,打造的自然声疗空间成为特色体验项目。


03数字革命:科技打破自然边


▌北京西山引入智能监测设备,为游客提供生理指标实时评估服务;其 VR 森林体验系统有效解决了冬季运营受限的问题。

03 标杆案例的破圈之道

01

洪雅玉屏山:医保支付的破冰者

作为四川首批森林康养示范基地,构建 “医疗 + 康养 + 保险” 闭环,与成都医保局合作,将符合条件的森林疗养项目纳入异地医保结算。年接待超 12 万人次,医保结算客户占 35%,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传统提升 28%。


02

秦岭太子岭:林场的重生之路

原木材林场成功转型,职工转型森林康养师。昔日的集材道被改造成负氧离子步道,经检测,其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达 3.2 万 /cm³。转型后,职工年收入显著增长,年接待游客 8 万人次,带动周边近 200 人就业


03

云南西双版纳:雨林瑜伽营地

以 “晨光雨林瑜伽 + 黄昏傣药理疗” 为特色,年接待量超 3 万人次,客户复购率达 45%。


04

安徽黄山:生态禅修中心

以 “晨光雨林瑜伽 + 黄昏傣药理疗” 为特色,年接待量超 3 万人次,客户复购率达 45%。


05

黑龙江伊春:冷泉疗愈基地

主打 “冷泉浴 + 森林徒步” 项目,其冷泉富含锶、锂等矿物质,年接待量 1.5 万人次,中老年客群占比 60%。


06

江西婺源:古村森林康复院

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开发 “竹径散步 + 古法针灸” 等康复方案,年接收康复疗养人员 8000 余人次。


07

广东南岭:星空疗愈站

依托高海拔、少光污染的优势,打造星空主题疗愈项目,年接待量超 2 万人次,年轻客群占比 70%。


08

甘肃小陇山:森林健身步道

建成总长 120 公里的步道网络,分三级难度,配备健康监测等设施,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 2.5 万 /cm³,年徒步客流量超 5 万人次。


09

海南吊罗山:雨林药膳坊

挖掘雨林药用植物资源,与海南医学院合作研发特色药膳,年接待体验者 1.2 万人次。


04 未来的攻坚清单

当前行业面临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核心区接待能力不足、季节性运营不均衡等挑战。业内专家建议:

  • 加快《森林康养师执业标准》制定,建立全国统一认证体系

  • 推进适老化设施改造,弥补住宿等基础设施缺口

  • 开发四季适配产品,提升东北等地区冬季运营效率

    从长白山到西双版纳,中国森林康养产业正构建生态保护与健康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 “健康资本”。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