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服务共享
1. 文化设施共享
构建主客共享的文旅生态,免费开放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例如,举办“文化惠民活动”,邀请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免费开放10个以上博物馆和文化馆,举办50场以上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计划在五年内举办20场以上文化设施共享活动,如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2. 村民参与
培训村民参与文旅产业,如民宿经营、导游服务、手工艺品制作等。例如,举办“民宿经营培训班”,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民宿经营知识和技巧,提高村民的经营能力。通过村民参与,提升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培训1000名以上村民参与文旅产业,举办20场以上文旅产业培训活动,提升村民的文旅产业参与度。
通过村民参与,推动文旅产业的乡村振兴。计划在五年内建设1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村民参与文旅产业的深度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
七、强化科技赋能
(一)科技应用
1. 沉浸式体验
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例如,在景区内设置“VR体验馆”,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虚拟的旅游场景;在文化博物馆内设置“AR导览”,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展品,获取展品的详细信息和三维模型。通过科技应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建设10个以上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5个以上科技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开发,推动文旅产业的科技化发展。计划在五年内举办15场以上沉浸式体验活动,如VR体验节、AR导览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游客的科技体验感。
2. 文化资源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对县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例如,对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制作成视频、音频等资料,方便游客在线观看和学习。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提升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完成10项以上文化资源数字化项目,建立5个以上文化资源数字档案,提升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水平。
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计划在五年内举办10场以上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动,如数字文化展览、数字文化讲座等,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二)智慧管理
1. 智慧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实现客流监测、投诉处理、营销推广全流程数字化。例如,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测景区客流情况,当客流达到预警值时,及时采取限流措施;游客可以通过平台投诉景区服务质量问题,平台及时处理并反馈结果。通过智慧平台的建设,提升文旅产业的管理水平。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建设10个以上智慧文旅平台,实现100%的景区客流监测和投诉处理数字化,提升文旅产业的管理效率。
通过智慧平台的建设,推动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计划在五年内完成10个以上景区的智慧化改造,提升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
2. 数据分析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为文旅企业提供精准营销服务。例如,通过分析游客的年龄、性别、消费习惯等信息,文旅企业可以针对性地推出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消费转化率。通过数据分析应用,提升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完成10个以上文旅项目的数据分析应用,提升文旅企业的精准营销能力。
通过数据分析应用,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计划在五年内举办10场以上数据分析应用研讨会,共同探讨数据分析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模式和发展路径,提升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八、创新营销策略
(一)全域传播
1. 短视频营销
借力短视频平台发起挑战赛,打造城市IP账号。例如,在抖音平台发起“#县域文旅挑战赛”话题,邀请网红和游客参与拍摄短视频,展示县域文旅资源,提高话题热度。通过短视频营销,提升县域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发起10个以上短视频挑战赛,打造5个以上城市IP账号,提升县域文旅的网络曝光度。
通过短视频营销,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计划在五年内举办15场以上短视频营销活动,如短视频创作大赛、网红打卡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2. 社交媒体推广
利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发布县域文旅资讯、攻略、美图等。例如,开设“县域文旅”官方微博账号,定期发布景区活动信息、旅游攻略等内容,吸引粉丝关注。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提升游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具体而言,计划在五年内开设10个以上社交媒体账号,发布10000条以上文旅资讯和攻略,吸引100万以上粉丝关注。
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计划在五年内举办20场以上社交媒体推广活动,如微博话题挑战、微信公众号推广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游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