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帮扶政策落实
江苏稳定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量和惠及面,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在淮安涟水县,当地政府加大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力度。通过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等方式,为脱贫人口提供贷款支持。例如,一位脱贫户想发展生猪养殖,但缺乏资金。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为其办理了小额信贷,解决了他的资金难题。同时,涟水县还健全了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对于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理责任。通过定期检查、维护等方式,确保帮扶资产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江苏统筹深化“五方挂钩”和六大重点片区、革命老区整体帮促。在宿迁宿豫区,当地政府通过“五方挂钩”帮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对重点片区和革命老区进行整体帮促。例如,当地组织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企业通过投资产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同时,当地政府还加强了对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改善革命老区的发展条件,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江苏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在苏州相城区,当地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同时,当地政府还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合理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例如,当地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区域建设了一批保障性住房,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建设了一批学校,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江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在无锡滨湖区,当地政府放宽了户籍准入条件,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提供便利。同时,当地政府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例如,当地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区域新建了一批学校,增加学位供给;通过建立积分入学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能够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
(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江苏加强县域城乡一体规划建设,统筹县域内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在南通如东县,当地政府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划分了城镇建设区、农村居民点、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区域。同时,当地政府还统筹了城乡产业发展,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主导产业。例如,在城镇建设区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在农村居民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江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在南京江宁区,当地政府推进了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当地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设计了多种户型的农房。这些农房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内部设施齐全,配备了现代化的厨卫设备、取暖设施等。同时,当地政府还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了“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了农村交通便利性;加强了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满足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江苏在“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通过实施产业融合与升级战略、人才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建设与生态宜居战略等多维度战略举措,以及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就业创业富民增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等具体发展路径,有望实现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才的汇聚、生态的和谐、区域的均衡以及城乡的深度融合发展。这不仅将为江苏乡村带来经济上的繁荣,更将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示范引领,推动江苏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