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乡村振兴:挖掘在地文化,讲好乡土故事,创造品牌价值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2-19 | 609 次浏览 | 分享到:

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摇篮,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乡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文化断层、产业单一等。然而,乡村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关注,更是对乡村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生态平衡的全面规划。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挖掘在地文化、讲好乡土故事、创造品牌价值以及赋能土特产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的灵魂

文化是乡村的根基,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1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它能够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乡村社会注入稳定和发展的动力。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以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让乡村居民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不亚于城市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独特性。

以浙江安吉的余村为例,曾经的余村是一个以矿山开采为主的村庄,环境破坏严重。然而,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余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乡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成功转型为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一转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从教育入手。在乡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讲述乡村的历史故事、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让村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例如,贵州的一些乡村学校开设了“苗族银饰制作”“侗族大歌”等特色课程,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

1.2 文化资源挖掘

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传承、民俗风情、乡土元素等,为乡村品牌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例如,福建的土楼文化、江南的水乡风情,都是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在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历史遗迹保护

许多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福建永定的土楼,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通过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遗迹,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符号。当地政府和社区可以通过申请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

(2)民俗文化传承

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精髓。例如,贵州的苗族银饰工艺、侗族大歌等,都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开设传统手工艺培训班等方式,可以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例如,贵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举办苗年节、芦笙舞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3)乡土元素利用

乡土元素是乡村文化的独特标识。例如,安徽宏村的水墨画般的山水风光、浙江乌镇的水乡古镇风貌,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过将这些乡土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可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品牌。例如,乌镇通过开发“乌镇戏剧节”“乌镇互联网大会”等品牌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

1.3 文化传承

对历史文化丰厚的项目地,应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乡村的文化认同。通过建立文化展览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让乡村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以四川阆中的古城文化节为例,通过展示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举办文化传承培训班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文化传承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4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数字转化,不仅可以保护文化资源,还可以推动传播分享。通过建立文化数据库,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数字存档,为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数字化保护能够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使其在数字时代得到更好的保存。

例如,一些乡村通过建立线上博物馆,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深入了解乡村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乡村文化不仅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文化传承。

1.5 发展文化产业,注入创新活力

要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展相应文化产业,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影响力,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增强社会居民的文化参与度。

以湖南的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开发苗族银饰制作、蜡染工艺等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举办文化创新大赛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文化产业创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1.6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文化竞争力。文化品牌塑造需要深入挖掘、提炼乡村文化的独特元素,通过系统的品牌策划,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符号,助力现代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例如,云南的“大理风花雪月”品牌,通过整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打造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当地政府通过举办大理国际影会、洱海生态文化节等活动,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土特产产业化发展:乡村的财富

土特产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挖掘和利用土特产资源,可以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然而,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产业化发展,提升土特产的附加值,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2.1 品牌化发展

推动土特产的品牌化发展,通过标准引领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精品土特产,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赣南脐橙、兰州百合等品牌,不仅代表了优质的产品,更承载了地域文化的精髓。

在品牌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质量把控

品牌的核心是产品质量。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合高品质要求。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通过严格的种植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打造了“寿光蔬菜”这一知名品牌。当地政府通过设立质量检测中心、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等方式,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品牌故事塑造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挖掘土特产背后的故事,可以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例如,云南的普洱茶,通过讲述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普洱茶的品牌故事不仅包括其千年的茶马古道文化,还包括当地少数民族的茶俗和茶艺,这些故事为普洱茶品牌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3)多渠道宣传推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新疆的“和田玉枣”,通过在各大电商平台进行推广,迅速成为网红产品。当地政府通过举办和田枣文化节、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2.2 产业融合

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水平和垂直分工的全面发展,以“小特产”成就“大产业”。在生产加工方面,做深做细产业链。要加快构建“土特产”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打造“土特产”精深加工产业链,致力于开发更多新产品。

以四川的泡菜产业为例,通过将泡菜与餐饮、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如泡菜火锅、泡菜旅游体验等,大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泡菜产业园区、举办泡菜文化节等方式,推动了泡菜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3 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特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快优新品种培育,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农技农艺农机融合,集中攻关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例如,广西的罗汉果产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同时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农户参与科技创新。例如,广西桂林的罗汉果种植户通过引入智能灌溉系统和病虫害监测设备,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产品质量。

2.4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由“土特产”种植(养殖)、加工逐步向“土特产+文创”“土特产+旅游”“土特产+展会”等新型业态深度拓展,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地域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以浙江的安吉白茶为例,通过举办白茶文化节、开发茶旅线路等方式,将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当地政府通过设立茶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举办茶艺培训等方式,推动了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安吉的“白茶小镇”通过开发茶山观光、茶艺体验、茶文化讲座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白茶产业的附加值。

三、乡村产业振兴策略:乡村的未来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综合考虑,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进步。因此,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三产融合

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项目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通过三产融合,实现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以江苏的兴化垛田为例,通过发展垛田农业、垛田旅游和垛田文化,实现了农业、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当地政府通过设立垛田旅游文化节、开发垛田观光线路等方式,推动了垛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兴化垛田通过举办“千垛菜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垛田农业的附加值。

3.2 现有产业升级

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例如,山东的寿光,通过升级传统蔬菜种植产业,引入现代化温室技术和冷链物流,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当地政府通过设立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3.3 新业态培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产业需要不断引入新的业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一些乡村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康养等新业态,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同时,通过引入电商直播等新兴销售模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以浙江的莫干山为例,通过发展民宿产业,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民宿产业扶持基金、举办民宿设计大赛等方式,推动了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莫干山的“裸心谷”民宿通过引入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成为了国内民宿产业的标杆。

3.4 政策支持与人才引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人才的参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同时,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支持,成功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例如,浙江安吉的余村通过引进专业的旅游规划人才和生态环保专家,成功实现了从矿山村到生态旅游村的转型。

四、乡村文化与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乡村的内涵

乡村文化的提升,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4.1 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注重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增强乡村的自我治理能力。通过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使其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与振兴中。例如,福建的“乡贤文化”,通过发挥乡贤的示范作用,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乡贤理事会、举办乡贤文化节等方式,鼓励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传承。例如,福建南安的向阳乡通过设立“乡贤基金”,资助乡村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提升了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

4.2 文化生活丰富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扩大乡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创建农家书屋、农耕文化展览馆,打造农耕文化园等举措,提供形式多样、深受农民喜爱的文化产品。例如,湖南的一些乡村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和文化讲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文化专项资金、举办文化下乡活动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发展。例如,湖南长沙的浔龙河村通过建设“乡村大舞台”,定期举办农民文艺汇演和文化讲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

4.3 文化教育普及

乡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普及。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例如,贵州的一些乡村学校开设了“苗族银饰制作”“侗族大歌”等特色课程,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文化教育专项资金、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的普及。例如,贵州雷山县通过设立“民族文化教育基金”,资助乡村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养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4.4 社会治理创新

乡村文化的提升需要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支撑。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增强乡村的自我治理能力。例如,浙江的一些乡村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形式,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社会治理创新专项资金、举办社会治理培训班等方式,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例如,浙江安吉的余村通过设立“生态治理基金”,资助乡村生态环保项目和村民自治活动,提升了乡村的治理水平。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社会文明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通过挖掘在地文化,讲好乡土故事,创造品牌价值,赋能土特产产业化,我们可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腾飞,乡村才能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