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2021年第3期“大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来源:景观设计学前沿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09-13 | 57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河流与绘画实践》一文中,劳雷尔·麦克雪莉回顾了伊恩·麦克哈格和帕特里克·盖迪斯的作品,发现他们均在区域背景下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场地进行了研究,以“解读”其“内在适应性”。在他们的研究中,横断面成为了直接呈现物理环境和无形生态过程的关键界面。麦克雪莉近期的一项探究对比了对麦克哈格的研究成果颇有影响的两条河流——克莱德河和特拉华河。而展览作品中,麦克雪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融合了艺术和考古学思想的方法与技巧,应用于对景观演变和生态过程的探索中。

苏格兰克莱德河和费斯湾区域的规划图和剖面图。19世纪苏格兰制图员和雕刻师约翰·巴托洛姆因开创性地使用按高程分层设色的方法制图而广受赞誉——这是一种以色带表示地图高程的分层设色方案,如此张克莱德河图纸所示。© John Bartholomew


对双重横断面图进行印刷研究。将克莱德河和特拉华河的横断面图相叠加,引发了对其他印刷模式和包括纺织品在内的替代材料的探索。© Laurel McSherry


《“卢尼地带”研究:突破河流定义的“水分关键带”》一文中,普拉库·波塔普结合阿努拉达·马图尔教授提出的“水分关键带”概念,呈现了一个将河流景观可视化及再概念化的可行方案。在“水分”的视角下,人们所认知的印度卢尼地带不再只是流淌的河水,而是由各类事物、过程及文化串联而成的复杂网络。波塔普利用模拟图像和蓝晒版画,将基于文化背景的河流景观可视化,由此生成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界面。随着对“卢尼河”的重新解读,波塔普进一步针对场地特征提出了设计策略——通过“共鸣乐器”装置来反映与当地传统息息相关的民俗及环境,使设计与场地产生“共鸣”。

与“卢尼地带”内多种传统技艺相关的材料、乐器、音律和动作。© Prakul Pottapu


“共鸣乐器”示意图 © Prakul Pottapu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综述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的中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实践综述(1997~2019年)》一文中,司雨田等人梳理了北大景观和土人设计团队20余年来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项目,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各生态类型区和特殊生境中,以及各种生态过程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拓展。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研究已从丹霞山这一探索性案例,发展到覆盖中国主要生态区划类型和特色生境的规划实践;从探索性的单一阻力面方法发展到针对各种生态过程、使用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方法进行机制分析;研究成果可直接指导城乡空间布局和生态建设,在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了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可能。



生态安全格局项目所涉及生态区划信息统计表 © 司雨田




特别感谢学术召集人赵进勇老师

对本期的大力支持与贡献!

赵进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研究室主任,“城乡水系生态景观”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

END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