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解密最美西湖背后的故事
来源:杭州文史 | 作者:施奠东/肖婷 | 发布时间: 2018-10-01 | 27549 次浏览 | 分享到:

重建雷峰塔有三个历程,一是要不要建,现在终于完成了这个过程;第二是建什么形式。1995年,我当时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又是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们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规划学会风景专业委员会在杭州召开讨论会,专门研究“建什么样的雷峰塔”的问题,当时大家倾向于恢复五代时的雷峰塔形式。

但后来,对“建什么样的雷峰塔”认识并不一致,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恢复五代时原始的八角型雷峰塔,另一种是恢复明代被烧毁后保留塔心的雷峰塔。1999年,市政府在《杭州日报》公开征集公众意见,结果,老百姓大多主张建明代被烧毁后的雷峰塔。后来进入到专家意见阶段,专家认为,还是以恢复五代时的形式为宜。我认为专家的意见是对的,因为要恢复火烧以后的雷峰塔是很难建的,即使建得再完美,都还原不了当时的那种沧桑感、历史感,搞不好真正成了假古董,因此最后的方案集中于恢复五代时期的雷峰塔。再后来进入方案投标和评审阶段,乜就是第三个问题,如何建?建在什么位置?

当时评审组请了全国很多专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有中国科学院两位院士、国家文物局专家、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以及浙江、杭州的20多位专家,市政府要我做评审组组长。

当时一共提出了七个方案,最后集中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方案上,这两个方案在塔的外形上大同小异,但在具体建在哪个位置上,两者就有不同的意见。东南大学的方案主张保护原来的遗址,新的雷峰塔建在遗址的后面(即南侧山坡上);清华大学的方案主张在遗址上面建新塔。对于这两种方案,第一天讨论时多数专家倾向于东南大学的方案,理由是保护遗址是第一位,是古迹的价值所在,新建的再好,其历史价值比不上遗址。到第二天讨论时,市长叫我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时我是倾向于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

在世界上,像雷峰塔这样的露天历史遗址是没有办法一直保护下去的,因为它的砖结构体遗物的粘结物是黄泥,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被侵蚀,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特殊的保护措施。我当时请教国家文物局的文物保护权威专家——罗哲文先生,目前世界上有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措施保护像雷峰塔这样的露天遗址。罗先生说“没有办法”。那我说这就意味着几年以后遗物就毁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必须在原遗址上加保护盖,这就存在三个问题:一,如果在上面建一个保护遗址的建筑,体量同样很大,旁边再建一个新的雷峰塔,这样的场面会非常局促,因为山上的场地本身不大,容纳不了两个大体量建筑,游客的活动余地都没有,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二,在旁边建雷峰塔就必须砍伐大量的树木,为了新建雷峰塔而破坏整个生态环境,速代价太大了,群众会反应很大。三,在雷峰塔的选址上,古人是非常讲究的,陈从周先生说过“雷峰塔一倒,西湖就失去了重心!”因为雷峰塔所在的位置对西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点;而且雷峰塔与保傲塔的位置关系是处在一条子午线上,再者,东南大学的方案是建在南坡上,西湖看到的仅仅是塔的上面两层多一点,不是完整的塔,对西湖风景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与其这样另选位置还不如把新建的雷峰塔当作保护雷峰塔遗址的保护性建筑。上面看现代的雷峰塔,下面看历史的雷峰塔,我认为这样是可以做到两全其美的,即在原址上面新建雷峰塔,不仅可以保护遗址,还可以恢复雷峰塔景观。

当时西湖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请哈佛大学几位专家一起来做西湖遗产申遗规划。我趁机向哈佛大学设计院的老院长请教,让他们提出哪个重建方案更好。他们说清华大学的方案(在原址上建雷峰塔)更好。于是,我带他们到原址去考察,问建在原址上是否违反世界上对古遗址的保护原则?因为他们做过世界遗址的保护工作,在这方面是权威,他们都说“不违反,是符合遗址保护原则的”。于是后来我向市领导汇报:“哈佛大学的权威专家说在原址保护这个方案更好,而且符合世界遗址保护原则。”之后我自己起草一篇报道《哈佛大学专家认为雷峰塔在原址建更好》,登在第二天的《杭州日报》上,于是就这样解决了最后一个难题——雷峰塔建在什么位置。

在雷峰塔建设方案落实时,也遇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是从原先的老路(旁边)上雷峰塔还是从正面直接上去,当时我认为新建后的雷峰塔不能再从旁边的老路上,因为老路实在太小,当年只有上香的老太太走,雷峰塔建后肯定会有大批的游客,同时为了突显出雷峰塔的气势,只有选择从中间上去。现在的雷峰塔与以前的雷峰塔相比,要高出六七米,因此只有从正面上去才能突显出它的气势。同时,考虑到老年人上塔的困难,于是不管是塔内还是塔外都装了电梯,这是比较人性化的一项举措。2002年雷峰塔的开放,对杭州的旅游有着重大的影响,改变了原来西湖北边游客多,南边游客少的局面,现在南北两边几乎平衡了。

三 兴建四大博物馆,打造杭州特色品牌

我除了主持参与过西湖风景名胜的保护、建设和规划外,还主持和参与了西湖周边的文化建设,如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医药博物馆,这四个博物馆与杭州旅游密切相关。1987年,为了争取国家的旅游开发款项,我们充分利用西湖特色资源:杭州的丝绸、西湖昀龙井、南宋的官窑瓷器(1985年已经挖出了南宋的官窑瓷器)、胡庆余堂中医药,提出了建设四大特色博物馆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国家旅游局韩克华局长的赞许,他说“其他城市的旅游项目我可以不去看,但杭州的旅游项目—定要亲自来看”。看过之后,他认为建杭州茶叶博物馆、杭州丝绸博物馆、胡庆余堂中医药博物馆都没有问题,但是他对南宋官窑不熟悉,因此他请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老馆长来,这位老馆长对瓷器非常熟悉,老馆长看完后对南宋官窑瓷器非常欣赏,提议国家出资兴建南宋官窑博物馆。当时的经费出资情况是“四三三”原则,即国家出40%,浙江省、杭州市各出30%,于是就建了四个博物馆。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