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十五五视域下: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11-15 | 1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十五五”规划的视域下,乡村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地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课题。本文将从科学分区、差异化制定建设标准、片区化编制规划、建立联建共富机制以及闭环管理与政策激励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现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分区:精准分类奠定基础

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分区,这是确保后续建设工作有的放矢的关键步骤。在“十五五”期间,应以“地貌 + 产业 + 人口”为三维矩阵,对乡村进行精准分类。

  (一)细化分区标准

1. 地貌维度

乡村地貌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乡融合发展;丘陵地区地势起伏,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养殖;山区则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为主。例如,某平原地区村庄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可归为粮食种植型;某山区村庄以古村落旅游为特色,归为乡村旅游型。这种分类方式能够确保后续建设措施更具针对性。

 在江苏省某平原地区,多个村庄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了大型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而在浙江省某山区,多个古村落通过保护性开发,打造了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 产业维度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据“一村一品”产业图谱,将村庄分为粮食种植型、果蔬采摘型、畜牧养殖型、乡村旅游型、手工艺传承型等。例如,某村庄以传统竹编工艺闻名,可归为手工艺传承型村庄,重点发展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这种分类有助于集中资源,推动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与品牌化。

在四川省某山区村庄,当地村民世代以竹编为生。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支持,村庄建立了竹编工艺合作社,统一设计、生产和销售竹编产品,成功打造了“竹编之乡”的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

3. 人口维度

人口是乡村发展的主体,人口集聚度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置。将村庄分为人口密集型(常住人口占比超50%)、人口适中型(30%—50%)、人口稀疏型(低于30%)。人口密集型村庄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如建设大型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人口稀疏型村庄则注重生态修复与适度集中居住,避免资源浪费。

在山东省某平原地区,某村庄因靠近城镇,人口密集,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教育、文化等一站式服务。而在云南省某山区,某村庄因地处偏远,人口稀疏,政府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将部分村民迁至中心村居住,集中资源进行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动态调整机制

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村庄的类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至关重要。每3—5年对村庄分区进行复核与调整,确保分区始终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某村庄因发展电商产业,人口回流,需及时调整分区策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能够确保乡村建设始终与村庄的实际需求相匹配,避免因分区不合理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建设失误。

在广东省某沿海村庄,随着海洋旅游产业的兴起,原本以渔业为主的村庄吸引了大量游客,人口逐渐回流。政府及时调整分区策略,将村庄从渔业型调整为旅游型,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海滨浴场、民宿和游客服务中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差异化制定“3×3”建设标准

在科学分区的基础上,差异化制定建设标准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村庄类型和发展水平,将村庄分为和美村(精品示范)、富美村(特色提升)、洁美村(基础补短)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定不同的建设标准。

(一)细化建设标准

1. 和美村(精品示范)

和美村是乡村建设的标杆,要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达到最高标准。具体标准包括:道路硬化率100%,5G网络全覆盖,污水收集处理率95%以上,卫生室医保结算率100%,生活垃圾分类率90%以上。此外,还需打造至少2个特色文化景观,如乡村博物馆、民俗文化广场等。例如,某和美村建设了乡村博物馆,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在浙江省某和美村,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现代化的道路网络,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同时,村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8%。村卫生室配备了远程医疗设备,村民可以在线上接受专家的诊疗服务。此外,村庄还建设了乡村博物馆和民俗文化广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富美村(特色提升)

富美村重点提升产业特色,要求产业附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以上。基础设施方面,道路硬化率90%以上,5G网络覆盖主要区域,污水收集处理率90%以上。同时,建设1个以上产业服务中心,如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例如,某富美村通过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年销售额增长30%。

在河南省某富美村,村庄以小麦种植为主,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将小麦加工成高附加值的面粉、挂面等产品。同时,村庄建设了电商直播基地,邀请网红主播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年销售额从原来的500万元增长到1500万元,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3. 洁美村(基础补短)

洁美村聚焦基础短板,确保道路硬化率80%以上,污水收集处理率70%以上,卫生室医保结算率80%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率60%以上,重点解决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基本问题。例如,某洁美村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解决了村庄污水直排问题,改善了村庄环境。

在陕西省某洁美村,村庄通过政府补贴和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站,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5%。同时,村庄配备了垃圾分类设施,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高。村庄还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二)配套激励政策 

为了鼓励村庄积极提升建设标准,配套激励政策至关重要。对达到和美村标准的村庄,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100万元,用于文化景观与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对富美村,每年按产业提升成效给予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洁美村,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每年5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这种差异化激励政策能够充分调动村庄的积极性,推动乡村建设的全面进步。

在江苏省某和美村,政府给予村庄100万元奖励资金,村庄利用这笔资金建设了智慧农业展示馆和乡村图书馆,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文化氛围和科技水平。在山东省某富美村,政府每年给予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村庄用这些资金引进了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提升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三、片区化编制“多规合一”实用型规划

乡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在“十五五”期间,应以片区为单位,编制“多规合一”实用型规划,确保乡村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一)规划编制细节 

1. 片区划分

以3—5个村为单元,综合考虑地理相连、产业相近、文化相通等因素进行片区划分。例如,某山区片区包含3个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村庄,共同打造“茶旅融合”片区。这种片区划分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村庄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在福建省某山区,3个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村庄联合成立了茶旅融合片区。通过统一规划,片区内建设了茶叶种植基地、茶叶加工厂和茶文化体验中心,形成了完整的茶旅产业链,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 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应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除了“三图一表”(区位图、项目图、效果图和投资表),还需细化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布局。例如,某平原片区以粮食种植为主,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规划中明确加工园区位置、仓储容量等细节。

在黑龙江省某平原片区,规划中明确了以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片区内建设了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配备了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实现了粮食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

3. 生态规划

在规划中突出生态保护,划定生态红线,明确生态修复项目。例如,某山区片区规划中,划定森林保护区域,规划生态步道,修复受损山体。通过生态规划,确保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在云南省某山区片区,规划中划定了大片森林保护区域,建设了生态步道和观景平台。通过生态修复项目,修复了受损的山体和河流,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生态旅游爱好者。

(二)规划实施监督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小组,成员包括村民代表、专家、政府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规划落实情况,每季度发布一次进度报告。对未按规划实施的项目,暂停资金拨付,限期整改。这种监督机制能够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避免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在湖南省某片区,规划实施监督小组每月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定期发布进度报告,村民能够及时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监督意识。

 四、建立“片区组团、联建共富”实施机制

乡村建设需要创新实施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十五五”期间,应建立“片区组团、联建共富”机制,推动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一)组织联建

1. 联合党委

成立片区联合党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例如,某片区联合党委每月召开一次产业推进会,协调农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问题。联合党委的成立能够增强片区内的组织凝聚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四川省某片区,联合党委每月召开产业推进会,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和村民代表参加。通过会议,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2. 联合社运营

联合社统一运营片区内产业项目,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效益。例如,某片区联合社整合3个村的果园资源,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年销售额增长30%。联合社的运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提升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广东省某片区,联合社整合了多个村庄的果园资源,统一打造“岭南水果”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渠道,将水果销售到全国各地,年销售额从原来的1000万元增长到1500万元,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二)设施联享

1. 服务设施

片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备远程医疗设备、电商直播室、物流配送点等。例如,某片区服务中心通过远程医疗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专家的诊疗服务。这种服务设施的共享能够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在山东省某片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了远程医疗设备,村民可以通过视频连线,接受城市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服务中心还设有电商直播室,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2. 交通设施

片区内道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15分钟交通圈”。例如,某平原片区修建了10公里的产业观光路,连接多个村庄的果园、加工厂,方便游客观光与农产品运输。交通设施的完善能够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在江苏省某平原片区,政府统一规划了交通网络,修建了15公里的产业观光路。观光路连接了多个村庄的果园、加工厂和乡村旅游景点,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三)产业联动

1. 产业链延伸

每个片区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种植到加工、销售、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例如,某丘陵片区以水果种植为主,配套建设水果深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开发水果采摘旅游项目,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的延伸能够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在湖北省某丘陵片区,以水果种植为主导产业,配套建设了水果深加工厂和冷链物流中心。通过开发水果采摘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2. 品牌建设

统一打造片区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某地茶旅融合品牌”通过品牌推广,提升了当地茶叶的附加值,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品牌建设能够增强乡村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福建省某茶旅融合片区,通过统一打造“武夷山茶旅”品牌,提升了当地茶叶的附加值。品牌推广不仅提升了茶叶的市场知名度,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四)环境联治 

1. 物业进乡村

引入专业物业公司,负责片区内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绿化养护。例如,某片区通过物业化管理,垃圾清运及时率提升至95%,污水处理达标率90%以上。物业化管理能够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改善村庄环境。

在浙江省某片区,引入专业物业公司,负责片区内的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通过物业化管理,村庄的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5%,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显著改善。 

2. 生态补偿机制

对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的村庄,给予生态补偿资金。例如,某山区片区对森林覆盖率高的村庄,每年给予50万元生态补偿,用于生态项目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激励村庄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云南省某山区片区,对森林覆盖率高的村庄,政府每年给予5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村庄利用这些资金建设生态步道和观景平台,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

五、闭环管理与政策激励

乡村建设需要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十五五”期间,应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配套政策激励措施,推动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一)考核评价

1. 季度拉练

每季度组织一次片区建设拉练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村民代表等参与,现场查看项目建设进度、环境整治效果等,评选出优秀片区与待提升片区。季度拉练活动能够增强片区之间的竞争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快速落实。

在湖南省某县,每季度组织一次片区建设拉练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代表参加。通过现场查看项目建设进度和环境整治效果,评选出优秀片区和待提升片区。优秀片区获得奖励资金,待提升片区限期整改,推动了乡村建设的快速落实。 

2. 年度考核

制定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产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保等指标。对考核优秀的片区,给予表彰与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暂停项目资金支持。年度考核机制能够确保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短期行为。

 在江苏省某市,制定了详细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产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对考核优秀的片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资金;对考核不合格的片区,限期整改,暂停项目资金支持,确保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政策激励

1. 用地指标

对省级样板片区,每年给予1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支持能够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土地瓶颈问题,推动项目建设。

 在浙江省某省级样板片区,政府每年给予1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片区利用这些指标,建设了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2. 资金支持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片区内产业项目按投资规模给予30%—50%的补贴。例如,某片区新建农产品加工厂,总投资500万元,政府补贴200万元。资金支持能够减轻乡村建设的资金压力,促进产业发展。

在四川省某片区,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新建的农产品加工厂给予30%的补贴。某企业新建了一个总投资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厂,政府补贴150万元,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推动了项目的快速落地。

3. 金融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为片区项目建设提供低息贷款,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片区建设。金融支持能够拓宽乡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增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在广东省某片区,政府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项目建设提供低息贷款,并设立了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某乡村旅游项目通过低息贷款和产业基金的支持,成功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项目顺利落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数字赋能

1. 数字平台

省级“未来乡村”数字平台集成项目申报、进度管理、群众评议等功能。例如,村民可通过手机APP上传村庄环境问题,平台自动派单给相关部门,限时72小时处理。数字平台的建设能够提升乡村建设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在浙江省某县,省级“未来乡村”数字平台集成了项目申报、进度管理、群众评议等功能。村民通过手机APP上传村庄环境问题,平台自动派单给相关部门,限时72小时处理。这种数字化管理方式提高了问题处理效率,增强了村民的满意度。

2. 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分析片区产业发展趋势、人口流动情况、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等,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大数据分析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确保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江苏省某市,利用大数据分析片区产业发展趋势和人口流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政府发现某片区人口流入增加,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政府据此调整了建设规划,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十五五”规划的视域下,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通过科学分区、差异化制定建设标准、片区化编制规划、建立联建共富机制以及闭环管理与政策激励等措施,能够确保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能够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还能提升乡村的产业竞争力和村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