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许多曾经荒芜的空心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对于那些产业、文化、生态资源都不突出的空心村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和美乡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改善、挖掘潜在资源与发展特色、乡村运营与治理、资金筹集与政策利用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空心村的和美乡村建设策略与路径。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改善
(一)完善基础设施
1. 交通设施
道路规划与建设
对村庄内部道路进行重新规划,确保主干道宽度至少达到4米,支路宽度不少于3米。在道路建设中,采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或沥青。同时,设置合理的道路标识和交通标志,包括限速标志、转弯标志等,保障行车安全。
例如,某村庄在道路改造中,将原本狭窄且坑洼的土路改造成水泥路,道路宽度从2米拓宽到4米。改造后的道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购物和交流。在施工过程中,邀请了专业的道路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指导,确保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公共交通连接
考虑与周边城镇的公共交通连接,争取开通或优化公交线路。例如,可以与当地的公交公司合作,设立村庄公交站点,方便村民前往城镇购物、就医、上学等。公交站点的设计要人性化,配备候车亭和座椅,为村民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
某村庄通过与公交公司协商,成功开通了一条连接镇中心的公交线路,每天往返4次。这条线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还带动了村庄与城镇之间的经济交流。公交站点配备了候车亭和座椅,上面还安装了太阳能照明设备,方便村民在夜间候车。
2. 水电通信设施
水电供应
对村庄的水电供应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升级。对于老化的电线和水管,及时更换为新型材料,如PVC水管和铜芯电线,提高水电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安装智能水电表,方便村民缴费和管理。
例如,某村庄在水电设施改造中,更换了所有老化的电线和水管,并安装了智能水电表。改造后,水电供应更加稳定,村民缴费也更加便捷。智能水电表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缴费和查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通信网络
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加强4G/5G网络覆盖。在村庄内安装多个信号基站,确保信号无死角。此外,推动宽带网络入户,为村民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服务。例如,可以组织村民集体申请宽带套餐,降低费用,提高网络普及率。
某村庄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安装了3个信号基站,实现了村庄内4G/5G网络全覆盖。同时,通过集体申请宽带套餐,将宽带费用从每月100元降低到50元,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网络使用率。宽带网络的普及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为村庄的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提供了支持。
(二)村庄环境整治
1. 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与回收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设置分类垃圾箱,并在村庄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例如,通过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建立垃圾回收点,对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如塑料、纸张、金属等。
某村庄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成功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点每月回收的可回收垃圾量从原来的5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回收的垃圾通过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垃圾处理设施
建设小型垃圾处理站,采用环保型垃圾处理设备,如垃圾压缩机和垃圾焚烧炉(配备尾气处理装置)。定期将垃圾运往镇上的垃圾处理厂进行最终处理,确保垃圾处理符合环保标准。
某村庄建设了一个小型垃圾处理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垃圾焚烧炉。处理站每天处理垃圾量达到500公斤,有效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垃圾处理站的尾气处理装置确保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符合环保标准,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2. 污水治理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根据村庄的规模和污水量,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例如,对于500人左右的村庄,可以建设一个日处理量为10 - 2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或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
某村庄建设了一个日处理量为15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进行净化。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有效保护了村庄周边的水体环境。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和运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确保了其长期稳定运行。
污水收集管网
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每家每户的污水都能接入管网。在管网建设中,采用耐腐蚀的管材,如PVC管或HDPE管,确保管网的使用寿命。同时,定期对管网进行维护和清淤,防止堵塞。
某村庄铺设了3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采用PVC管材,确保了污水的顺利收集和输送。定期的维护和清淤工作,使管网的使用寿命延长了5 - 10年。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不仅改善了村庄的卫生条件,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3. 绿化美化
绿化规划
制定村庄绿化规划,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例如,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如银杏、柳树等;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如桃树、梨树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
某村庄在绿化规划中,种植了500棵银杏树和300棵桃树。每年春季,桃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村庄的旅游发展。绿化规划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还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景观节点建设
利用村庄的闲置空地,建设小型景观节点。例如,在村中心建设一个小型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在村口设置一个标志性景观,如雕塑或景观石,提升村庄的入口形象。
某村庄在村中心建设了一个小型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傍晚都有许多村民在这里锻炼身体、聊天交流。村口设置了一个标志性雕塑,展示了村庄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
二、挖掘潜在资源与发展特色
(一)重新审视资源
1. 土地资源
土地整理与规划
对村庄内的闲置土地进行整理,包括废弃的宅基地、荒地等。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这些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例如,将废弃的宅基地改造成小型民宿或农家乐,将荒地开发为生态果园或蔬菜种植基地。
某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将5亩废弃的宅基地改造成小型民宿,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民宿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土地利用规划
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例如,将靠近河流的土地规划为生态农业区,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将靠近村庄中心的土地规划为商业和文化活动区,建设小型商店、文化广场等。
某村庄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将靠近河流的10亩土地规划为生态农业区,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通过有机认证后,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30% - 50%。靠近村庄中心的土地规划为商业和文化活动区,建设了小型商店和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2. 人力资源
技能培训与就业
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例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如有机种植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等;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如编织、木工等。培训结束后,帮助村民联系就业机会,如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或手工艺品企业合作。
某村庄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帮助30多名村民掌握了有机种植技术。这些村民在当地的有机农业合作社找到了工作,每月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手工技能培训也帮助部分村民掌握了编织和木工技术,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人才回引与激励
制定人才回引
政策,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创业。例如,为回村创业的村民提供创业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和奖励。
某村庄通过人才回引政策,成功吸引了10多名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创业。这些村民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村庄还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二)发展特色农业
1. 生态农业
生态种植与养殖
推广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例如,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展示生态农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吸引游客参观学习。
某村庄通过推广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建立了1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内种植的有机蔬菜和养殖的绿色家禽,不仅品质高,而且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和运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业专家的支持,确保了其长期稳定发展。
农产品质量认证
鼓励村民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如有机认证、绿色认证等。通过认证的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格,提高村民的收入。例如,有机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30% - 50%。
某村庄的有机蔬菜通过了有机认证,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40%。这些有机蔬菜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村庄还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证意识和能力。
2. 特色农产品加工
加工设施建设
建设小型农产品加工车间,配备基本的加工设备,如榨汁机、烘干机等。例如,将当地的水果加工成果酱、果汁,将粮食加工成特色食品,如手工挂面、糙米等。
某村庄建设了一个小型农产品加工车间,配备了榨汁机和烘干机。车间每年加工水果10吨,生产果酱和果汁5吨,为村民增加了20万元的收入。加工车间的建设和运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确保了其长期稳定运行。
品牌建设与营销
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设计具有特色的包装和品牌标识。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例如,利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专卖店,开展线上销售活动。
某村庄通过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设计了具有特色的包装和品牌标识。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销量也逐年增加。村庄还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品牌建设和营销培训,提高他们的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
(三)探索乡村文旅融合
1. 乡村旅游体验
农事体验项目
开发多样化的农事体验项目,如农作物种植、采摘、农具使用等。例如,游客可以在春季参与水稻种植,秋季参与水果采摘。在体验项目中,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为游客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
某村庄开发了多种农事体验项目,如水稻种植、水果采摘等。每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游客在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也了解了当地的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事体验项目的开发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业专家的支持,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
乡村生活体验区
建设乡村生活体验区,展示传统的乡村生活。例如,设置传统的厨房、卧室等生活场景,让游客体验磨豆浆、做手工面等传统活动。同时,配备讲解员,为游客讲解乡村生活的文化和历史。
某村庄建设了一个乡村生活体验区,展示了传统的乡村生活场景。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磨豆浆、做手工面等传统活动,了解乡村生活的文化和历史,深受游客欢迎。乡村生活体验区的建设和运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专家的支持,确保了其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节庆活动
精心策划乡村节庆活动,如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在活动策划中,注重文化内涵和参与性。例如,在丰收节期间,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文艺表演、农事比赛等活动;在民俗文化节期间,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如剪纸、皮影戏等。
某村庄每年举办丰收节和民俗文化节。丰收节期间,农产品展销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和商家,销售额达到50万元;民俗文化节期间,展示的剪纸、皮影戏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节庆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专家的支持,确保了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乡村节庆活动,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例如,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线下广告等多种方式,提前发布活动信息。同时,与当地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将节庆活动纳入旅游行程。
某村庄通过社交媒体和旅游网站宣传丰收节和民俗文化节,提前发布活动信息。活动期间,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10000多人次,带动了村庄的旅游发展。村庄还与当地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了乡村旅游线路,将节庆活动纳入旅游行程,进一步提高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乡村运营与治理
(一)建立乡村运营团队
1. 引入专业人才
专业团队招聘
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专业的乡村运营团队,包括乡村规划师、市场营销专家、旅游策划师等。例如,通过招聘网站、高校招聘等方式,吸引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同时,为专业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确保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村庄服务。
某村庄通过招聘网站,成功招聘了一名乡村规划师和一名市场营销专家。他们为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专业的规划和营销方案,推动了村庄的快速发展。招聘过程中,村庄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确保了专业人才的长期稳定服务。
专家指导与合作
邀请有乡村建设经验的专家、设计师等,为村庄的运营提供指导。例如,定期邀请专家到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乡村建设研究项目,为村庄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某村庄通过与高校合作,邀请专家定期到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态农业研究项目,为村庄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专家和科研机构的参与,提高了村庄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 培养本地人才
培训计划与实施
制定详细的村民培训计划,涵盖运营管理、农业技术、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例如,每月组织一次运营管理培训,邀请专业讲师为村民讲解民宿管理、农产品销售等知识。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种植和养殖水平。
某村庄通过制定村民培训计划,每月组织一次运营管理培训。通过培训,村民掌握了民宿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等知识,为村庄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培训过程中,邀请了专业讲师进行授课,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机会与激励
为村民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例如,安排村民参与民宿的日常管理、农产品的销售等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村民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某村庄通过为村民提供实践机会,安排他们参与民宿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等工作。通过实践,村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表现优秀的村民,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加强乡村治理
1. 村民自治
自治制度完善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村庄的重大事项,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同时,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明确村民的权利和义务。
某村庄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村庄的重大事项,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明确了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村民参与机制
建立村民参与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和管理。例如,通过村民议事厅、微信群等方式,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设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庄的财务和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公正。
某村庄通过建立村民参与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村民议事厅和微信群,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设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庄的财务和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公正。村民参与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2.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政府支持与合作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例如,积极申请政府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乡村治理培训和宣传活动。
某村庄通过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成功申请到政府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乡村治理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了村民的治理能力和意识。
社会组织与企业参与
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乡村治理。例如,与当地的环保组织合作,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乡村产业投资和运营。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推动乡村建设。
某村庄通过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乡村治理,与当地的环保组织合作,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乡村产业投资和运营。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推动乡村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资源。
四、资金筹集与政策利用
(一)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1. 政策研究与项目申报
政策研究
组织专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乡村振兴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各类专项资金和补贴的申报条件和流程。例如,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等政策文件,明确申报要求。
某村庄通过组织专人研究乡村振兴政策,深入了解各类专项资金和补贴的申报条件和流程。通过研究,明确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的申报要求,为项目申报奠定了基础。
项目申报
根据村庄的实际需求,精心策划和申报项目。例如,针对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详细的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背景、建设内容、预期效益等。同时,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土地使用证明、环评报告等,确保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某村庄通过精心策划和申报项目,成功申报了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中详细介绍了项目背景、建设内容和预期效益,并准备好了相关的证明材料。最终,项目申报成功,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项目申报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项目策划团队进行指导,确保了申报材料的质量和完整性。
2. 专项补贴申请
补贴项目梳理
梳理村庄可以申请的专项补贴项目,如生态农业补贴、乡村旅游补贴等。例如,对于发展有机种植的村民,帮助他们申请生态农业补贴,每亩地可以获得500 - 1000元的补贴。
某村庄通过梳理可以申请的专项补贴项目,帮助发展有机种植的村民申请生态农业补贴。每亩地获得了800元的补贴,提高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补贴项目的梳理和申请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财务顾问进行指导,确保了申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补贴申请流程
熟悉专项补贴的申请流程,指导村民和企业进行补贴申请。例如,组织村民参加补贴申请培训,讲解申请表格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协助村民和企业准备申请材料,确保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某村庄通过熟悉专项补贴的申请流程,组织村民参加补贴申请培训。通过培训,村民掌握了申请表格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协助村民和企业准备申请材料,确保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补贴申请培训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财务顾问进行授课,提高了村民和企业的申请成功率。
(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1. 宣传与招商
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村庄的建设规划和发展潜力,吸引社会资本的关注。例如,制作村庄建设宣传册,展示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划。同时,利用社交媒体、投资平台等渠道,发布招商信息。
某村庄通过制作村庄建设宣传册,展示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划。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和投资平台发布招商信息,吸引了多家企业的关注。宣传推广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策划和设计,确保了宣传材料的质量和吸引力。
招商活动组织
定期组织招商活动,邀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和投资者到村庄考察。例如,举办招商推介会,详细介绍村庄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安排投资者参观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等,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某村庄通过定期组织招商活动,邀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和投资者到村庄考察。通过招商推介会,详细介绍村庄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安排投资者参观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等,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招商活动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招商团队进行组织和协调,确保了活动的成功举办。
2. 合作模式与政策优惠
合作模式探索
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PPP模式、股份合作模式等。例如,在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PPP模式,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在产业发展项目中,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村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项目分红。
某村庄通过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PPP模式,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在产业发展项目中,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村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项目分红。合作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法律和财务顾问进行指导,确保了合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政策优惠制定
制定吸引社会资本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优惠、税收减免等。例如,对于投资建设民宿的企业,给予土地使用年限延长、租金减免等优惠。对于投资生态农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
某村庄通过制定吸引社会资本的优惠政策,对于投资建设民宿的企业,给予土地使用年限延长、租金减免等优惠。对于投资生态农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政策优惠的制定过程中,村庄与政府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和协商,确保了政策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三)利用金融贷款工具
1. 贷款申请与管理
贷款需求评估
对村庄的建设和发展项目进行详细的贷款需求评估,确定贷款金额和用途。例如,对于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评估需要贷款50 - 100万元,用于购买设备和建设管网。
某村庄通过详细的贷款需求评估,确定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贷款80万元,用于购买设备和建设管网。贷款需求评估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财务顾问进行指导,确保了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贷款申请流程
熟悉农村金融贷款的申请流程,指导村集体和村民进行贷款申请。例如,组织村民参加贷款申请培训,讲解贷款申请的条件、流程和所需材料。同时,协助村民和企业准备贷款申请材料,如身份证明、土地使用证明等。
某村庄通过熟悉农村金融贷款的申请流程,组织村民参加贷款申请培训。通过培训,村民掌握了贷款申请的条件、流程和所需材料。同时,协助村民和企业准备贷款申请材料,确保贷款申请的成功率。贷款申请培训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金融顾问进行授课,提高了村民和企业的申请能力。
2. 风险防范与资金使用监督
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例如,对于生态农业项目,评估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为贷款项目购买保险,降低风险损失。
某村庄通过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对于生态农业项目,评估了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为贷款项目购买了保险,降低了风险损失。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进行指导,确保了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资金使用监督
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例如,设立专门的贷款资金账户,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同时,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交资金使用报告,接受村集体和村民的监督。
某村庄通过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设立专门的贷款资金账户,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同时,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交资金使用报告,接受村集体和村民的监督。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村庄邀请了专业的审计团队进行审计,确保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公正。
通过以上详细的策略和路径,空心村可以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乡村的有效运营和治理,最终建设成为和美乡村。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管理,让空心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