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三产融合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农文旅项目作为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农文旅项目面临着同质化严重、产业链不完善、运营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创新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推动农文旅项目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十五五”时期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
国家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数字乡村建设等政策措施,为和美乡村三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强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政府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许多地方政府设立了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
(二)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消费者对于乡村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等体验式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节假日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参与民俗活动。线上消费、定制化旅游等新兴消费模式的兴起,为农文旅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在线旅游平台定制乡村旅游线路,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科技创新驱动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和美乡村三产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虚拟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科技的应用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旅游服务体验、创新文化产品形式,推动农文旅项目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提升其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生态与文化优势凸显
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和美乡村三产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乡村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将更加凸显。例如,许多乡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挑战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当前,农文旅项目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多数项目以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形式为主,缺乏特色和创新。例如,许多乡村旅游项目提供的都是类似的采摘、垂钓等体验活动,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游客体验感差,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二)产业链不完善
和美乡村三产融合涉及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但目前各产业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例如,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产业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困难,项目整体效益不佳。许多乡村虽然有丰富的农产品,但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化,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三)运营与营销能力不足
多数农文旅项目在运营和营销方面存在短板,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和营销策略。项目运营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游客参与度低,项目吸引力不足。营销渠道有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项目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低。例如,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依赖线下宣传,缺乏线上推广渠道,难以吸引更广泛的游客群体。
(四)人才短缺
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需要具备农业技术、旅游管理、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乡村地区人才短缺问题严重,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项目创新发展受限,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许多乡村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低。
以生态资源为基底、文化 IP 为核心、科技为驱动构建“规划 - 运营 - 营销”一体化模式
一、生态资源为基底
(一)生态资源评估与保护
对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分布、质量、生态功能等。例如,通过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技术,绘制乡村生态资源分布图,明确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设立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活动,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
(二)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观光、森林康养、湿地休闲等,让游客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模式,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利用乡村的山地资源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采用生态种植技术,不使用化肥农药,生产出的水果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三)生态环境优化与提升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厕所革命,提升乡村环境卫生水平。加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为农文旅项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例如,通过建设乡村生态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提升乡村景观品质,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二、文化 IP 为核心
(一)深度挖掘与梳理乡村文化资源
对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与梳理,整理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例如,挖掘乡村的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将其作为文化 IP 的核心内容。同时,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归档,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文化 IP 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二)文化 IP 创意设计与打造
基于挖掘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与打造,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 IP。通过文化创意、艺术设计等手段,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和形象,如设计具有乡村特色的吉祥物、文化标识、旅游纪念品等。开发文化体验活动,如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体验等,让游客深入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例如,打造以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通过举办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特色美食展销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提升乡村文化 IP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文化 IP 传播与推广
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 IP 传播与推广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将乡村文化 IP 推向市场。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布乡村文化 IP 的宣传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吸引线上流量关注。同时,与旅游企业、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线下推广活动,如举办文化讲座、旅游推介会等,扩大文化 IP 的传播范围。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赛事、评选活动等方式,提升文化 IP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科技为驱动
(一)数字化技术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安装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信息,精准控制灌溉、施肥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旅游服务中,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虚拟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家中就能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同时,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订、导航、导览等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搭建乡村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参与乡村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文化创意工作室、旅游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乡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例如,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等项目,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农文旅产品和服务,提升乡村产业的科技水平。
(三)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乡村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乡村科技人才素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文化创意培训等活动,提升乡村居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科技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乡村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例如,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创业基金,为科技人才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他们到乡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四、构建“规划 - 运营 - 营销”一体化模式
(一)一体化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和美乡村三产融合发展规划,将生态资源、文化 IP、科技应用贯穿于规划全过程。明确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和区域,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规划打造一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民俗文化为特色、科技体验为亮点的乡村度假区,合理布局农业种植区、文化体验区、科技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一体化运营
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农文旅项目的整体运营。运营团队要具备农业管理、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够统筹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在运营过程中,要注重游客体验,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产品。例如,根据游客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乡村能够体验到独特的生态、文化、科技之旅。同时,要加强与周边乡村、旅游企业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提升项目的运营效益。
(三)一体化营销
制定一体化的营销策略,整合生态资源、文化 IP、科技应用等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营销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平台、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营销推广活动。例如,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图片,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吸引线上流量关注;同时,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合作,开展线下旅游推介会,扩大项目的市场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开展主题活动营销,如举办乡村文化节、科技体验周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农文旅项目转型升级
一、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例如,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帮助家庭农场提升生产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业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等,通过品牌化销售,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鼓励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乡村住宿体验。例如,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体验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开发创意农业项目,如农业主题公园、农事体验园等,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乡村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推广智能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农文旅产品和服务,如智能农业设备、虚拟旅游产品、文化创意衍生品等。例如,开发虚拟现实(VR)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家中就能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
二、强化产业链协同
(一)农业与旅游产业协同
加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等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农业生产的过程和乐趣。例如,开发水果采摘园项目,游客在采摘水果的同时,还可以参观水果加工车间,了解水果加工过程,并购买水果加工产品,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成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成手工艺品或食品礼盒,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二)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
以文化 IP 为核心,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如民俗表演、文化展览、手工艺制作体验等,让游客深入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例如,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邀请当地民间艺人现场传授民俗技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制作,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设施和服务中,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环境。例如,在乡村民宿的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发文化创意衍生品,如文化纪念品、特色手工艺品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创新
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民要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等,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创新发展。
实现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提升游客体验
(一)个性化服务
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例如,根据游客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定制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体验活动。对于亲子游客,设计亲子农事体验活动;对于老年游客,设计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对于年轻游客,设计文化创意体验活动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提前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根据游客的预订信息,提前准备好游客感兴趣的活动和产品,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深度体验
注重游客的深度体验,让游客在乡村能够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开发深度体验项目,如民俗文化深度体验、生态农业深度体验等,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深入了解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举办民俗文化深度体验活动,邀请当地民间艺人现场传授民俗技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制作,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讲解和互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三)情感连接
加强与游客的情感连接,让游客在乡村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等方式,让游客在乡村能够放松身心,留下美好的回忆。例如,乡村民宿的主人可以为游客提供贴心的服务,如为游客准备当地特色美食、提供旅游咨询等,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通过举办篝火晚会、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增强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提升游客的情感体验。
在某乡村,乡村民宿的主人为游客提供了贴心的服务,如准备当地特色美食、提供旅游咨询等,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通过举办篝火晚会、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增强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提升了游客的情感体验。
二、品牌建设与忠诚度培养
(一)品牌建设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文旅品牌,整合生态资源、文化 IP、科技应用等优势,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打造以乡村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品牌,通过举办品牌推广活动、发布品牌宣传视频等方式,让游客对品牌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通过与知名旅游品牌合作,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二)忠诚度培养
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独特的体验和良好的品牌口碑,培养游客的忠诚度。建立游客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产品。开展会员制度、积分制度等,对忠诚游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奖励,鼓励游客多次消费和口碑传播。例如,建立乡村旅游会员制度,会员游客可以享受门票折扣、优先预订等优惠,同时根据会员的消费积分,给予相应的礼品或服务奖励。
三、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一)社区参与
加强社区参与,让农民成为农文旅项目发展的主体。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创业就业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到项目建设和运营中来,分享项目发展带来的红利。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让农民能够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例如,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合作社定期召开会议,让农民参与项目的决策和管理。
(二)可持续发展
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生态保护要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得以延续。例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加强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将其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旅游收入用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某乡村为例,该乡村在“十五五”时期积极探索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如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同时也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在发展过程中,该乡村以生态资源为基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观光、森林康养等。以文化 IP 为核心,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手工艺体验活动等文化体验项目,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提升文化 IP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科技为驱动,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旅游服务质量。同时,构建“规划 - 运营 - 营销”一体化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制定一体化的营销策略,推动农文旅项目协同发展。
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强化产业链协同,加强农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注重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通过提升游客体验、品牌建设与忠诚度培养、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策略,提升项目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如今,该乡村已成为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结论与展望
“十五五”时期是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以生态资源为基底、文化 IP 为核心、科技为驱动,构建“规划 - 运营 - 营销”一体化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农文旅项目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是实现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文化 IP、科技应用的优势,注重游客体验、品牌建设与忠诚度培养、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结合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推动和美乡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