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一方/未名新作首发 I 深圳岸线与候鸟共栖-基于NbS的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生境修复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7-02 | 104 次浏览 | 分享到: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观测表明,各塘水鸟种类和数量均有显著提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反嘴鹬、黑尾塍鹬、红脚鹬、红嘴鸥等


2022~2023年首个候鸟季的观测中,保护区水鸟种类比上年增加33%,与2016年相比,2022年保护区水鸟总体数量从27392只增加到37079只(增加35.4%),水鸟种类从53种增加到80种(增加50.9%)。


图片


图片

↑琵嘴鸭、黑脸琵鹭、红嘴鸥、白鹭、苍鹭、池鹭、普通鸬鹚、反嘴鹬、红脚鹬等


生态修复前,保护区在冬季通常只能观测到30~40只黑脸琵鹭,而2022年冬季则观测到150余只,创近年新高,尤其是5号塘修复后每天可监测到50余只黑脸琵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态修复实施后在福田红树林湿地记录到的黑脸琵鹭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方面,对比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历史监测数据,2022年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棉凫、流苏鹬、水雉等,为保护区近20年来首次;2022年12月观测到29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为保护区近30年来首次观测到东方白鹳集群。


图片
↑飞行的雁鸭类水鸟
图片
↑大白鹭与黑脸琵鹭

图片

↑反嘴鹬等

图片

↑红嘴鸥、苍鹭、白鹭、黑脸琵鹭、针尾鸭等



结语

———————————————

本项目有针对性地分析研判场地问题,创建了高密度城市水鸟栖息地精细化生态修复模式,在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中实际应用并进行了验证。项目有效提高了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增强了深圳湾作为国际候鸟迁徙中转站的功能。基于本项目提出并实践的修复模式,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制定滨海湿地和水鸟栖息地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同时,结合福田红树林湿地持续开展水鸟栖息地智慧化监测评估工作,反馈栖息地状况和鸟情变化,开展动态优化和适应性管理,可为高质量栖息地修复和国际红树林中心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亦可为滨海湿地鸟类保护生态修复提供借鉴支持。



图片

图片
↑项目有效提高了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增强了深圳湾作为国际候鸟迁徙中转站的功能


项目获得2024年度广东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编号2024-KJJB-01。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