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农业在赋能乡村振兴中的现状、挑战、策略与路径,以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农业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精准种植到智能灌溉,从农产品溯源到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数字农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近年来,数字农业在我国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东江牧歌项目通过引入数智丰农DAP系统,实现了从产前数据监测到产后产品溯源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这一系统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农资消耗,还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通过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减少了水资源浪费;通过二维码扫描,消费者可以查询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应用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圳企业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创新成果。这些案例包括智能温室的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室环境的自动调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搭建,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数字乡村治理平台的建立,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实现电子村务、网格化管理。
(二)挑战
尽管数字农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1. 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差,限制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例如,一些山区的村庄由于网络信号差,无法使用智能农业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2. 数字农业人才匮乏: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制约了乡村数字内驱力的激活。许多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数字技术培训和教育资源,导致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不足。例如,一些农民虽然购买了智能农业设备,但由于缺乏操作技能,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3. 商业模式不成熟:数字农业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存在障碍。例如,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难以整合和共享,影响了数字农业的整体效能。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降低了农民的收益。
4. 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农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建设等。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费用,导致数字农业项目难以落地。例如,一些农村地区虽然有建设智能温室的意愿,但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买相关的设备和技术。
三、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1. 网络覆盖升级:加快5G、光纤宽带、物联网等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提升偏远地区网络质量。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电信运营商加大对农村网络建设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网络条件,还可以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政务、医疗、教育、农业等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农民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和服务,提高生活和生产的便利性。例如,农民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农产品市场价格、获取农业技术指导、办理政务手续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深化数字技术应用
1. 智慧农业: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例如,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利用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提升粮食产量。通过这些技术,农民可以实时掌握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减少水资源浪费。
2. 乡村治理数字化:建立数字化治理体系,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管理效率,如电子村务、网格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乡村治理可以更加高效、透明,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治理水平。例如,通过电子村务平台,村民可以在线办理各种手续,查询村务信息,参与村务决策,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3. 农村电商与物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冷链物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许多农村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可以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减少损耗。
(三)推动产业数字化融合
1. 特色农业与文旅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农旅”项目,如VR体验农耕文化、线上认养农田等。通过这些项目,游客可以远程体验乡村生活,增加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例如,云南普洱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推广茶旅融合项目,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农旅”项目,如VR体验农耕文化、线上认养农田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乡村文旅的吸引力,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新业态培育: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数字金融、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数字金融平台,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创业。同时,远程医疗平台的建立,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
(四)加强人才与技能培训
1. 本土人才培养: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如电商运营、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线上课程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方法。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2. 吸引外部人才:通过政策优惠、创业扶持吸引数字技术人才下乡,建立“数字乡村专家工作站”。例如,政府可以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吸引数字技术人才到农村创业和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先进的数字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与保障机制
1. 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数字乡村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数字农业项目中。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数字农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农业建设。
2. 标准与规范制定:建立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避免“数字鸿沟”。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数据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数据安全法规,保障农民和企业的数据安全。
3. 激励机制:对数字乡村示范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通过这些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和用地保障,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
四、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构建农业物联网数据平台
1. 平台建设:建立农业物联网数据平台,整合和分析来自各种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种植建议、病虫害预警等服务。例如,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并根据这些数据生成种植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农民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 数据共享:推动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确保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数据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数字农业的整体效能。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数据共享政策,鼓励企业之间进行数据共享,提高数字农业的整体效能。
(二)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1. 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推广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技术。例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减少水资源浪费。通过这些技术,农民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 农产品溯源体系:构建农产品溯源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可控,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通过二维码扫描等方式,消费者可以查询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确保食品安全。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农产品溯源平台,为农产品提供溯源服务,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三)加强农村电商与物流建设
1. 农村电商:发展农村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新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例如,许多农村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等方式,农民可以更好地展示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 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通过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运输车辆,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减少损耗。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质量。
(四)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文旅融合
1. 数字文旅: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乡村文旅项目,如虚拟旅游、线上展览等,提升乡村文旅的吸引力。例如,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远程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提升乡村文旅的品质和竞争力。
2. 文化传承: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如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展示。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和文化展示平台,将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乡村文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展示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
(一)惠州东江牧歌项目
惠州仲恺高新区的东江牧歌项目通过引入数智丰农DAP系统,实现了从产前数据监测到产后产品溯源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这一系统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农资消耗,还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措施包括:
1. 数据监测: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生成种植建议。例如,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减少水资源浪费。
2. 智能灌溉: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减少水资源浪费。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农民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产品溯源:通过二维码扫描,消费者可以查询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确保食品安全。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可以更加放心地购买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广东省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应用典型案例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应用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圳企业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创新成果。这些案例包括:
1. 智能温室: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室环境的自动调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智能温室可以根据环境温度、湿度自动调整通风和灌溉系统,确保农作物生长在最佳环境中。
2. 农产品电商: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入。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 数字乡村治理: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实现电子村务、网格化管理。例如,通过电子村务平台,村民可以在线办理各种手续,查询村务信息,参与村务决策,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云南普洱茶旅融合项目
云南普洱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推广茶旅融合项目,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农旅”项目,如VR体验农耕文化、线上认养农田等。具体措施包括:
1. 虚拟旅游: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远程体验普洱的茶文化和农耕文化。例如,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远程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过程。
2. 线上认养:游客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认养茶园,参与茶叶的种植和采摘过程。例如,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认养一片茶园,定期收到茶园的生长报告和茶叶样品。
3. 文化展示:通过数字博物馆和文化展示平台,将普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普洱文化。例如,普洱市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展示当地的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普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结论与展望
数字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融合、加强人才与技能培训以及完善政策与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