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住空间改造中,要在保持乡村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例如,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改善房屋的采光、通风和保温性能;同时,在房屋的外观设计上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如传统的建筑装饰、色彩搭配等,使居住空间既具有现代生活的品质,又保留了乡村的文化特色。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在居住空间改造中,保留了传统民居的白墙黑瓦风格,同时在室内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提升了居住的舒适性。
2. 公共空间营造
加强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例如,修缮和保护祠堂、庙宇等传统公共建筑,使其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和凝聚村民情感的重要场所;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现代公共设施,为村民提供学习、娱乐和交流的空间。同时,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通过设置文化雕塑、文化墙、宣传栏等形式,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道德规范等。例如,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在公共空间营造中,修缮了古老的祠堂,并将其打造成文化展览馆,展示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3. 景观空间塑造
将乡村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的乡村景观。例如,对乡村的山水、田园、古树等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故事、民俗传说等,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如设置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步道、文化广场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例如,江苏省苏州市树山村在景观空间塑造中,打造了“树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将杨梅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三)强化文化主体性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乡村居民的参与和创造,他们是乡村文化的主体。在文化乡创中,强化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核心要义。
1. 培育本土人才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本土“新农人”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文化乡创的主力军。例如,组织传统技艺培训班,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授传统手工艺技能;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培训班,培养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村民参与文化乡创项目,通过实践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
2. 吸引返乡人才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返乡创业,为乡村文化乡创注入新的活力。这些返乡人才具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现代的管理理念,能够将现代元素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和项目。例如,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扶持,鼓励他们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创业项目。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通过“新村民”计划,吸引了众多艺术家、设计师等“新村民”入驻,他们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将其打造成民宿、工作室、艺术馆等文化创意空间,为乡村文化乡创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他们开展文化乡创活动,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项目,将乡村文化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让游客在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整合全村土地资源,打造了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每个农场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农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构建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群体。在文化乡创中,构建文化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目标。
1. 文化活动组织
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文化展览、读书会等,增强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庙会,展示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端午节举办龙舟赛,传承和弘扬龙舟文化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让乡村文化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2. 文化传承教育
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将乡村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乡村文化课程,编写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在家庭教育中,鼓励家长向孩子传授家族文化和传统技艺;在社会教育中,利用乡村文化馆、图书馆等场所,开展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例如,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在文化传承教育中,通过举办家风家训传承活动,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讲述家族故事,传承优良家风,加强家族成员情感联系,促进邻里和谐。
3. 文化合作与交流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