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法规公告:
会员展示:                                                                                                                                                                                                更多》
  • 暂无相关记录!
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众说设计 | 古建筑的保护与经营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 作者:王铭俊 武洁 | 发布时间: 2018-10-24 | 2128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年7月,由各大高校设计学院数百名师生组成的“设计下乡”湖湘景观大赛调研组。为此,专访参加调研的带队老师,深入剖析祁东特色,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以及人文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2018年7月,由各大高校设计学院数百名师生组成的“设计下乡”湖湘景观大赛调研组,经过两次实地考察,为衡阳祁东县改造设计。为此,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新湖南客户端专访参加调研的带队老师,深入剖析祁东特色,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以及人文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湖湘景观设计大赛·访谈录第一期,我们关注古建筑的保护与经营。

保护和再设计要尊重和深刻领会古建筑独一无二的故事

范迎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古建筑的保护包括人文即历史背景、建筑本身、周边自然环境等。人文包括所处年代的文化内涵,科学文化艺术。建筑本身包括建筑特色,结构,材料,装饰图案等,当然还有周边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设计,自然风貌的保留。

樊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环艺专业教研室主任:保护的目的是因为其具有价值。古建筑除了文化、历史、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外,还在于其不可恢复性,有些东西一旦破坏就不能再复原了。因此对于古建筑保护设计工作需要慎重,外观和重要特点等体现其特色的地方需要保护好,但是对于内部功能而言,可以适当地加入现代设施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李士青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具体到每一座古建筑,它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在面对不同的古建筑时,保护和再设计都要在尊重和深刻领会它的故事这一基础上开展,不能一概而论。

方法论|把古建筑的更新与改造纳入到整个规划当中

欧阳国辉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除了古建筑的局部保护与改造之外,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古建筑群数据库。使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全面的保护与经营古建筑。同时也可以将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在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之中,使古建筑能更长久的得到保护和传承。

邹昌湖南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我认为应该从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上着手,前期进行详细的调查,制作出符合本地长期发展的长远规划,把古建筑的更新与改造纳入到整个规划当中,以当地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善建筑原住民的居住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真正提升古建筑民居活力,提供一个留得住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谢旭斌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跳开古建筑,站到传统村落的角度,从“文化母本”的视野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是把村落作为孕育文化的“母文本”、创造生命的“母体”的来看待,这样大家就能以虔诚的心与态度,从生态、审美、居住、游乐、文化、风情的“母文本”角度进行多维视角地挖掘、保护、培育。

从“家园共同体”的角度进行保护,从古村落生态、审美、伦理的智慧中进行保护。正如利奥波德将生态意识、道德意识、审美意识三者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大地伦理”理论一样。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法则,具有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体等“家园共同体”意识。

建筑的死与活,总是与实际的利用者息息相关

欧阳国辉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村落建筑是传统村落中的物质遗产,要盘活建筑,不能只对物质遗产进行保护,要激活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活态”保护。可以通过村落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吸引人群返乡,为村落带来活力,村落保护主体回归,为建筑注入血液,建筑才得以盘活。再者,建筑内部基础设施需要完善,使居住环境符合现代人需求。未来对建筑的保护可以为建筑注入新的解读,闲置的建筑可以利用起来,做民宿、书吧、酒吧、艺术馆等等,让建筑成为村落文化传承的直接载体,从而传承村落文化,盘活建筑。

邹昌湖南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盘活建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气,有生气,没有人的建筑,再好看也没有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古民居中生活的大部分为老年人,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想要留住人甚至吸引人,就需要找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乡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适合年轻人工作的平台和岗位,让他们真正能安心的在村落中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否则单靠原有的居民和旅游观光模式,乡村很难持续发展。

陈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设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讲师:古建筑的“活化”在于再生,再生是使建筑得到重视。那么乡村旅游,古建民宿都可以考虑开发。一方面获得的资金维护保养古建筑,另一方面改善当地村民生活。

鲁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如问题所述:建筑是死的……,这让我想起2004年陆地写的一本书,名叫《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当时就系统地提出过西方历史建筑如何“功能置换”、“修旧如旧”等专业上的方法,相较于现在而言,跨越专业的藩篱而进入社会设计的思考还不是很明显。现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至少说明了遗产保护背后的社会、经济问题已为广大师生和管理者所认识,并上升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实,建筑的死与活,总是与实际的利用者息息相关的,舒尔茨场所理论中关于建筑物与场所概念的区别,大抵也是围绕使用者及其产生的事件、记忆等展开的。有了利用者这个人,就不愁事件、礼俗、记忆等活态遗产的生发。只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里面居住的老年群体、贫困群体居多,看上去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活力而已,但建筑在老弱群体的利用下仍然是“活的”。这样,就会面临三种选择:其一、部分的或全部迁出现有居民,再注资进行一定规模的更新改造,完成必要的功能置换;其二、完整保留现有居民,并以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原籍青壮年回来置业,发展以观光、民宿和农副产品销售为依托的多业态混合产业,并鼓励老弱群体以废弃地或房屋产权租让的方式参与合作经营;其三、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现状,在积极修缮的基础上避免外界经济因素的干预。

三种选择都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改造更新的“急”与“缓”、“功利”与“公益”、“学术”与“市场”等的博弈。西方在更新改造时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种种争执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给它注入活力前的价值判断是首先应该直面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哪一种选择背后的价值观是可以被接受的,问题的解决也才能有所眉目。

资料下载
优秀供应商
  • 暂无相关记录!
  • 暂无相关记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