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黄玉林 | 杭桂香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4-12-02 | 737 次浏览 | 分享到:

杭桂香

黄玉林


打开秋天的钥匙,可能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可能是一曲自然纯净的歌,也可能是一阵逐渐变凉的风。在杭州,则是一袭悠长浓烈的桂香。

桂花,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的栽培已达2500年历史,在杭州约有1700年的历史。据说,杭州现存183棵百年以上的古桂花树,其中17棵有500年以上,树龄最大的则已1500多年。主城区内,有记载最古老的两棵桂花树,位于孤山下的文澜阁附近,相传是清代乾隆时期种下的,至今依旧年年开花,香远益清。秋天阳光下,我们徜徉西湖边、之江畔,有可能与清代前辈,甚至与南北朝时代的古人共赏同一株桂花。

桂花在世界各地都有,独独杭州给予了她万般宠爱。因此,桂花虽非杭州专有,却是杭州的特色名片。

在杭州,一睁开眼就能看见树木花草,作为四大园林城市之一,杭州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身在城市,却时刻感觉被大自然包围。这么多的绿化,四季常青的桂花树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只不过她非常低调,一年中只用半个月让朴实馥郁的香气萦绕城市空间,其他大部分时间默默地作为一团团绿色的背景存在。

只要有心观察,就会发现杭州桂花之多,多得无法形容。苏堤之上、三潭印月附近、灵隐寺内、岳王庙里、之江路与钱塘江间,到处都有桂花树。杭州虎跑路少儿公园太阳广场南侧有一株桂树,年年秋季开花最早,一直是杭城桂花苏醒的风向标,被称为“明星桂”。

与桂花有关,杭州最著名的地方叫满觉陇。满觉陇位于西湖以南自然村落中,南宋时已经大面积种植桂花。在那里,桂花成林,老桂尤多。桂花成熟时,村民在地上张开帐布,然后上树摇动,桂花纷纷落地,就像下一场桂花雨,因此有“满陇桂雨”之美誉。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满陇桂雨是新西湖十景之一。我是比较喜欢到满觉陇去的,但我不像外地游客那样,根据旅游攻略去找一个景点拍照留念,或者专注仪式地坐着喝龙井赏桂。每当桂花绽放,我总要抽一空闲时间,随意驾车,慢慢穿行那几里地,让龙井茶园一垄一垄在眼前出现又掠过,让屡屡桂香从车窗飘进来又飘出去。满觉陇附近,蜿蜒的小路,清新的空气,不落幕的绿色,再加上桂雨纷纷香满空山,这在高架林立的现代城市,若非独一无二,也一定稀罕之至。

这个周末,与往年秋天一样,我驾车慢慢经过满觉陇,可惜天空下了小雨,桂花香淡了许多。雨中的桂香,湿湿的淡淡的。

郁达夫在《杭州的八月》中写道:“而满觉陇南高峰翁家山一带的桂花,更开得来香气醉人。八月之名桂月,要身入到满觉陇去过一次后,才会领略到这名字的相称。”我确实根据他的经验,“身入到满觉陇”,汽车一路沐雨披香,然后神清气爽地回家。

杭州桂花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刻印在市民对她的浓厚情感里。桂花在杭州人气指数一直居高不下。1983年,杭州人投票选市花,桂花击败了荷花、桃花,拔得头筹,成为杭州的“市花”。富阳区把最主要的城区街道命名为桂花路,两边种满桂花,随着城市的扩大,往西延伸了更长的街,当地人舍不得另外取名,干脆叫作桂花西路,一直沿用至今。

杭州桂花树最早在灵隐寺一带栽种。历代以来,杭州桂花享受诗人的赞美,数不胜数。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第二首写道“山寺月中寻桂子”,写的便是在灵隐寺一带赏月寻桂的雅事。诗中还提到“郡亭枕上看潮头”。杭州第一波桂花开放之时,也正可欣赏钱塘江大潮。最后一句是“何日更重游!”杭州人民肯定希望诗人“更重游”。

唐代诗人宋之问赏桂的地点,也是灵隐寺。闻着花香,他心情愉悦,写下一首《灵隐寺》,诗中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广为传颂,为杭州这个佛教胜地增添了空灵神秘的意境。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飞来峰前写下“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想象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轻松空灵,毫无忧愁,为“寂静”的诗作平添几分“俏皮”。

宋代词人柳永,在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除了赞叹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外,还念念不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得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杭州的桂花素来有名,《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为月中种也’……寺僧亦尝拾得。”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这样的传说,给杭州桂花涂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愈加吸引人。

桂花的出彩,其实与人世同一道理。外表不事张扬,香气让人意犹未尽,发自内心的魅力连绵不绝。从高雅到世俗,从士大夫到油条烧饼摊主,无一例外地喜欢桂花。

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详细列出杭州人在四季应做的闲事,其中,“秋时幽赏”便有“满家弄赏桂花,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四事。

赏桂,是杭州尊重桂花的第一习俗。江南本不适合大规模人群汇集,杭州市民最推崇的生活,是三两知己,一杯清茶,满身清香。如今,杭州城内外,秋日漫步,不经意间,阵阵幽香扑鼻,驻足之间,尽可赏桂。

出了杭州的地铁站,总会见到一株株桂花盛情欢迎。进站之前,吸一口桂花香,香味随着人们进入地铁,于是地铁车厢自带淡淡桂香。地铁携着桂花香味穿行在城市底下,这座城市的人们对桂花的喜爱,可谓深入到骨髓了。

入秋之后,杭州市民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把桂花收集、筛选、清洗,创作出特有的糕点,点缀杭州韵味的桂花生活,最常见的有糖桂花、桂花蜜藕、桂花酒酿、桂花茶和桂花藕粉等。

梁实秋曾写:西湖烟霞岭下曾有一家小店颇具心思,用桂花煮板栗,很快做出了名气。徐志摩每当秋后必去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郁达夫的笔下,也出现过桂花栗子。桂花与栗子,一花一果,江南的秋天把他们同时赐予人们,于是有了这么香香的美食,实在是不可错过。

关于糖桂花,1957年夏天出生在杭州的著名作家李杭育,专门写过散文《糖桂花》,在他笔下,糖桂花制作简单而味道香甜。把花采回家后,花农们先是用筛子筛去其中掺混着的树棍、叶片等,然后盛在竹匾里晒上一两天太阳,往坛子里铺一层糖,使劲用手掌搓揉处理好的桂花,把花瓣揉蔫了。再往上铺糖,再往上又是一层花儿……如此一层层边铺边揉,逐渐填满了坛子。离坛口还有那么寸把的一截,是厚厚地、满满实实地铺上一层食盐,就用这层盐来封住坛口。让里面的糖桂花不仅能最终完成腌制,而且保持长久不坏。家里来了客人. 冲上一碗江南的藕粉,撒上一点点糖桂花。真的只是那么一点点,便是最好的待客点心。看着客人享用,那时的小孩李杭育,在一旁闻着也好香。

杭州美女作家陈曼冬,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陈桂花”,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我是陈桂花》,封面是桂花的颜色,第一卷叫“桂花”,第二卷叫“陈·桂花”,第三、四卷分别叫“桂花·陈”“我是陈桂花”。她在书中也写了糖桂花的制作过程:

捡干净后,将选好的桂花平铺在筛子里,置于阴凉处晾干。至花色变深时用手搓一下,有柔润感而无硬物感时便可。

接下来,就是腌制工作了。按4斤桂花配1斤盐的比例,放入梅卤(腌过青梅的卤水)中。酸中带咸的梅卤,能很好地中和掉桂花略有的苦味。半个月之后,取出桂花用水漂洗一下……然后找一个干净的广口玻璃瓶,一层桂花一层糖(白糖的用量要多于桂花),依次码好,并用汤勺或者面杖压实……再等上十多天,瓶底那些美美地吸收了糖水的桂汁已变得蜜一般黏稠细密,透着宛如琥珀的金黄色泽引人垂涎,糖桂花终于做好了。

小心翼翼地拧开瓶盖,刹那间,空气中便弥漫开阵阵淡雅的香味,甜丝丝地沁人肺腑。我是很喜欢这股清甜滋味的,这馥郁的桂花香正是秋天味道的延续。小时候晚上看书迟了,母亲会做一碗年糕汤或者番薯汤,热气腾腾甜甜蜜蜜地喝下去。这些甜汤的点睛之笔,便是糖桂花了。有了糖桂花的帮衬,嗅觉和味觉都会 立刻丰富浓郁起来,也平添了几多气质。

同样是糖桂花,不同时期的杭州人,虽然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是对糖桂花的期待已大不相同。李杭育老师是对儿时的回忆,陈曼冬凭着小时候的记忆,不断摸索改良,如今亲手制作颇有心得。糖桂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甜香。

如今,咖啡厅、奶茶店,充满想象力地把桂花放进了龙井茶、奶茶以及咖啡之中。居民家中,也喜欢在龙井茶里夹杂一些桂花,茶香、桂香相互补充,一同叙述杭州的江南故事。桂花,已经化作了舌尖的芬芳和记忆。

关于桂花酒的制法,有好几多方法,可以隔酒熏香,让香气自上透下。可以泡酒,每斗酒泡以鲜桂花三斤。也可以在酿酒的高粱、大米中加入桂花。无论哪种,桂花酒都十分契合江南山水的气质,来杭州,在桂花树下品一品桂花酒,那是酒不醉人花醉人。

杭桂年年相约而放,年年奉献大规模全方位的天香。


黄玉林:笔名黄地郎,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区社科联主席、区新闻出版局局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方文学》《山西文学》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