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俞孔坚:大河的另一种文明
来源:景观设计学前沿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09-27 | 641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峡库区(2019年4月13日摄) © 俞孔坚


我在青少年时代和大学时代通过阅读文学艺术作品编织于心中的大河憧憬,往往在见到大河的一瞬间破灭。作为工业文明的摇篮、载体和表征,大河期待另一种文明的到来——那就是生态文明,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以往一切工业文明的成果,在怀疑中寻找新的、基于自然的出路。生态文明能否在地球上繁荣,首先在于大河能否重现生机。



大河的另一种文明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原文刊发时间:2021年6月


关于大河,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憧憬,这种憧憬编织于青少年时代和大学时代的阅读体验,穿插着陶潜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著作,还有《动物世界》纪录片中神秘的亚马孙河。那梦幻般的迷雾和江滩丛林,礁石、瀑布和险滩激流,静谧的水湾,植被茂盛的河中小洲和水岸沼泽;悠长的猿声和各种鸟语,还有突然露出水面的“怪兽”;水面上漂过的渔舟,岸上矗立的城堡废墟,炊烟袅袅的村庄,石埠岸边的浣女,河滩上暮归的水牛和孩童……这种憧憬一直伴随我、呼唤我走向河流,乘着舟楫顺流而下,体验李白、苏轼、哈克贝利·费恩等或曾有过的经历;或如武陵渔人和西方的丛林探险者那样驶入河湾,探索未知水源深处的秘境。


因此,不论是在哈尔滨、郑州、武汉、南京、重庆、广州,还是在新奥尔良、明尼阿波利斯、德里、达卡、西贡、曼谷,每到一处,我首先期待的是去看看这座城市或这个国家的母亲河。但每当我身处大河河畔,那存留在心中的大河美景便被侵蚀一次:它们日益枯黄、残缺,甚至发出恶臭、形象丑陋——恰如一轴描绘在丝绸上的《千里江山图》,由于富豪主人的不屑、傲慢、无知和庸俗,被撂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一隅,不见天日,直至发霉溃烂、被老鼠和蠹虫啃食。我禁不住和着众多母亲河保护者的呼声,大声呼喊:救救大河!


我看到沿河的高堤不断从河流所处的城市段往上下游延伸,一直从雪山脚下延伸至入海口!堤坝的材质从泥土逐渐升级为水泥和钢材,坚硬度和光滑度成为了工程质量的衡量标准;防洪标高也从10年一遇提升到50年、100年甚或500年一遇。这似乎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文明到让后辈子孙再难有机会赤脚踏入河滩!


由于这一道又一道的拦河大坝,河水的拦截效率和发电效率不断提高,这似乎也已成为评价城市文明的另一个指标——文明到阻断一切只有逆流而上才能繁衍后代的鱼类,文明到阻隔一切借助河流廊道迁徙的野生动物!


我看到夹河修建的公路或铁路越来越多,路幅越来越宽,车速也越来越快,快到让渴望亲近水岸的人们望而却步,快到能瞬间扼杀一切胆敢在水陆之间迁徙和活动的生命!


我看到大河支流的命运更加悲惨,它们大多已经成为裁弯取直的硬质沟渠,自然的河流形态不复存在,河道不再蜿蜒动人;城乡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从这里排入大河,河水不再清澈,更不用说鱼翔浅底、鹭鸟翻飞。在世界范围内,超过80%的污水未经任何截流处理,直接汇入大河与海洋[1]——这里已然成为工业文明的垃圾场。河滩森林不断减少,河流被疏浚、绿洲被蚕食,河湾、湿地日渐消失——这便是工业文明对大地的定义!


面对这些曾让我心怀憧憬的大河,我时常反问自己,人类的母亲河缘何落得如此境地?是恐惧,曾经的洪水可以吞噬一切生命和财产;是欲望,大河所蕴藏的能源和道路修建所带来的便利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自私,不论是拦坝蓄水、高堤防水,还是河道排污,都是典型的公地悲剧[2];是无知,直至今日,人类社会仍未意识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全面自然服务是人类福祉的保障;是对自然之爱的匮乏,工业社会的物质欲望剥夺了人类与水亲近、热爱生物的本性。


庆幸的是,生态文明的到来似乎为解救大河带来了希望。首先是唤醒人们对河流、生物及一切自然世界之美的认知,将人类天性从工业文明物质欲望的桎梏和源远流长的洪水恐惧中解放出来。这尤其需要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然审美启智来实现[3]。第二,系统认识河流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服务,系统规划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进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海绵田园和生态农业建设[4]。这需要依赖生态文明价值观下大河流域水系统管理的转变。第三,建立和完善针对大河流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公平的自然资产分配和水系统监护权益,杜绝损害地方和社区权益的排污行为及河堤、河坝工程建设。第四,破除冥顽不化的对灰色工业技术的迷信。需要认识到,除了构筑更高、更硬的钢筋水泥堤坝外,并非没有更合适的途径来保障大河的水安全。基于自然、富有韧性、更加可持续的生态防洪是结束人水抗争、实现人水和谐的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大河解救方案,由艺术家、文学家和探险家们所描绘和编织的自由的、丰饶的、生机勃勃的、拥有万般诗情画意的大河美景有望再现。生态文明正是大河的另一种文明——它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以往一切工业文明的成果,在怀疑中寻找新的、基于自然的出路。


大河孕育着文明,也是文明的载体和表征。大河的生机意味着文明的兴盛,大河的衰退预示着文明的没落。因此,生态文明能否在地球上发展,首先在于大河能否重现勃勃生机。

点击排行